原创云溪子中国小康网
对于“知足”与“不知足”的是非,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有区别地辩证分析。
中国名刹,浙江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们多认为佛家是“出世”的,我以为这副对联倒很入世。
在我看来,对联讲的是对待人生和世事的应有态度,告诉众生,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遇事有一半称心如意就应该满足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这虽然是佛家的说法,却也是经验之谈。根据自己的类似体会,我曾经写过“知足常乐”之类的小文章。
不过细细想来,对于“知足”与“不知足”的是非,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有区别地辩证分析。“不知足”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一种批评,可在我看来“不知足”未必都是错的。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到一位哲人说过“坏也是一种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我不理解。坏就是坏,怎么还成了动力?后来,我慢慢地理解了。不知足、不满足,从根本上说“贪欲”,是一种“坏”吧?然而,正是原始人对生活状态的不满足、不知足,才不断改善工具、提高技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如果原始人满足于茹毛饮血、採野果充饥,会有人类的进步吗?
▲漫画:边峰
今天也是如此,我们正是不满足于仅仅衣食无忧,才发奋图强,立志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我的朋友大学毕业,不满足,又读研究生;当了教授仍不满足,刻苦做学问,终于学术有成。拿我来说,父母一生为温饱操劳,希望我学点手艺,能衣食无忧。我不满足这样的安排,坚持要上学读书,这才有了后来的发展。
如果在事业上小有进步,就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会有什么大作为!如果读了点书,就自以为有学问,不再努力,那会有什么造诣!如果做企业的人赚了点钱就不思进取,恐怕就没有企业家了。
显然,不安于现状,也就说“不知足”,是人类、一个群体、一个人前进的基本动力。
但是,该知足的地方、该知足的时候不知足,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本来,人生大多半如意,你偏偏要追求事事如意,结果,或者被不如意碰得头破血流,或者遇到不如意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对于自己的职位总不满足,或抱怨老天不公,或哀叹怀才不遇,或认为领导不识人,于是有人愤愤然怨天尤人,消极颓废,一天天滑下坡去;有人转而投机钻营,终为*和众人所弃。钱财本是无尽头的,何为多、何为少呢?你总觉得自己钱少,要吗整天唉声叹气,闹了个心情不快,甚至疾病缠身;要吗伸手去捞,拿那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钱财,沦为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
显然,该知足的时候、该知足的地方不知足,那不仅不是前进的动力,反而是人生的“破坏力”、滑向深渊的“孽力”,“罪”莫大焉!
那么,怎样判断哪些事情、哪些地方、哪些时候该知足,什么情况该不知足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个人情况千差万别,很难无所不包地一概而论,只能就一般情况而言。往复杂、往深里说,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人的人生观。怎么看待人生、人活着为了什么、人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人生观不同,对知足、不知足的回答就不同。从根本上说,要真正回答好、正确解决好知足、不知足的问题,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一个大课题,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这里只好点到为止。
也许头脑简单,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处理是“简单的”:对奉献、事业、工作,做学问、做人,永不满足,能多做尽量多做,活到老学到老;对个人的名利地位、进退得失、物质生活条件,知足。当然,人非草木,有七情六欲;世事纷繁,有些界限很难划得清楚。所以,做起来比说要难得多,这大概就是所谓知不易、行更难吧。如果面临难以选择的时候,我选择“知足”。
我这个人,知足大大多于不知足,大概与生长在偏僻小镇、贫家小户有关系,“小生产者意识浓厚”。故一辈子无大作为。不过,我年过80,身体、精神尚好;许多朋友、同志说我襟怀坦荡,活得潇洒。我自认为得益于“知足”多多。
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经80了,超过了父母的年龄,感谢父母给了我良好基因;赶上了太平盛世,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医疗水平提高。我知足。几十年虽然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但我一个贫家子弟,能成为知识分子、头戴小小乌纱,知足!当年为一日三餐发愁,如今美食满桌、天天过年,知足!知足近于“无欲”。无欲则少顾忌,无欲则刚。于是,喜怒哀乐任天性而为,想笑就笑,想唱就唱,想说就说,“有屁就放”(老伴儿对我的表扬),活得比较自在、轻松。
还是那句老话,“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不过,欲求活得轻松些,不妨多一些“知足”;欲求知足,不妨明白“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来源:《小康》杂志年1月上旬刊
作者:云溪子
责编:于靖园
排版:田苑淯颖
审核:龚紫陌
(本文为《小康》杂志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谢谢!)
原标题:《人生多是半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