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题:今天是个好日子——迎新年话脱贫
新华社记者
年12月31日,黑龙江抚远市。中国大陆第一道晨曦升起的城市。
早上6点40分许,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81岁的沈淑兰正把饺子麻利地倒进锅里,合上锅盖。窗外,封冻的乌苏里江江面被破晓的第一缕阳光照得闪亮。
寒风凛冽,雪花飘零。沈淑兰的生活“变了天”:8年前,她住的泥草房连块玻璃都没有,都是用塑料布粘的,四处漏风,冬天的晚上睡觉还得穿着棉衣盖被子。如今她住在集中供暖的楼里,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
千年梦想,圆在今朝。告别年,中华民族也告别了绝对贫困。对迎来新生活的各地干部群众而言,年的最后一天格外值得铭记。
(一)
日上三竿,湖南平江县大青石村外,十八弯的山路喧嚣起来。
李存泉的牛圈就在山路旁。他正把扁担从肩头卸下,费力地用仅剩的右手将牛粪肥浇在牧草上,大汗淋漓。
“快过节了,每斤牛肉能在网上卖到55块钱,可不能耽误了施肥,误了牛儿口粮哩。”李存泉喘着气说。今天他准备再去市集买几头小牛犊。
山叠着山,曾经死死地压着一代代大青石村人的致富梦。没有路,梦想都是奢望。初中刚毕业,李存泉就跟着邻村两个表哥逃出深山,去长沙、广东打工,盼望改变贫穷宿命。
直到一场工伤让他失去了一只手,即使再不甘,他也认命了。回村、结婚、生子,那个不管不顾的少年模样,便在日子的蹉跎里模糊了。可嗷嗷待哺的孩子、年迈患病的父母,中年人肩头的生存压力,一座座大山压得他经常在半夜里惊醒。
转机发生在年。先是李存泉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纳入了社会保障兜底。年冬天,大青石村也在国家*策扶持下通了水泥路、自来水、手机信号……外面的世界一下子打开了。李存泉主动找到驻村扶贫工作队,提出不想“躺着脱贫”,要试着养牛。
卖一头大牛,换两三头小牛,如今他已有了11头牛,今年光牛肉就卖了5万元。
“好日子是奋斗来的,我再也不信命。”挑完牛粪,把牛圈的水泥地洗得发亮,李存泉挺直腰板,笑得舒心。
(二)
上午11点,医院。
33岁的央吉卓玛要接受包虫病手术。准备妥当后,她躺在手术台上,静脉麻醉药一滴滴进入体内。
下午1点44分,手术开始。无影灯下,医生和护士简短对话:“这边切口再大点”“那里神经血管较多,动作要慢”……
西藏曾是包虫病流行程度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曾经这种疾病致死率很高,脱贫攻坚以来,援藏医疗队伍让西藏本地包虫病治愈率迈上新台阶。
下午1点55分,血管钳小心地避开动脉血管、电刀剥离附着在肝脏上的包虫外囊壁……囊肿被成功切除!
虽然近年央吉卓玛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她一度担心做这么大的手术又要返贫。在确定诊疗方案和手术日期后,央吉卓玛忍不住询问主治大夫治疗费用。“看这么大的病,不用掏一分钱!”她几乎不敢相信。
原来,西藏年已将包虫病纳入国家确定的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中,“不出藏、无预约、无等候、零支付”。
下午3点40分,央吉卓玛和家人收到了最好的新年礼物——手术成功!
从年下半年到年底,西藏包虫病患者手术治疗例,治疗率77.62%;对符合药物治疗标准的患者统一购买、发放药品,并由乡卫生院登记随访管理,挽救了上万名牧民的生命,也避免了这些家庭因病致贫、返贫。
下午4点左右,央吉卓玛醒了。她说:“给我治病的医生都是活菩萨,等出院时要让他们尝尝我家的牦牛肉。”
(三)
时钟指向上午11点半。
广西柳州融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整整一上午,李建萍都在忙着小区居民快递件的扫描和收发。喘口气打算喝杯水的工夫,她又一次点开手机里珍藏的曾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蓝标河的照片,眼睛像被什么东西刺痛了。要在前几年的今天,她们的蓝县长早就打来问候电话了。
“那几年,日子真是难啊……”记忆的闸门打开。
一家6口人挤在低矮昏暗的泥巴房里,全家收入靠丈夫打零工,有时一个月也见不上荤腥……这就是4年前李建萍家里的真实写照。
年,李建萍家被识别为贫困户,一束光照了进来。
一个傍晚,天空飘着雨,蓝标河和村干部骑着摩托车,一脚泥一身水走进屋门。
“那晚,我第一次知道扶贫*策。蓝县长鼓励我们努力奋斗,改变现状。”李建萍说。
蓝标河像亲戚一样,每逢年节就拎着油米来了。家里缺什么、短什么,他样样上心。他帮着李建萍学到技术,种上金桔。在蓝标河的多次劝说下,李建萍一家人还参加了易地扶贫搬迁。
生活逐渐走上正轨,可李建萍没想到,年4月的一天,蓝标河因连续加班、疲劳过度不幸去世。听到这个消息,她的心都碎了。
搬迁安置点渐渐变得繁华。年2月,李建萍承包了这里的快递服务点。从一天几件到上百件,现在月收入能达到多元。
当年种下的金桔树已挂了果。每次看到金灿灿的果子,李建萍就会想起那个在年节上门来的“蓝亲戚”,那个费尽心力把自己领上致富路的蓝县长。
“他要活着该多好,明天就是元旦,我想给他送几筐金桔尝尝。”泪水在李建萍眼里打着转。
(四)
午饭后,久美多杰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家中跟远在荷兰的“洋牧民”安鹏通起了越洋视频电话。
“安鹏,我们刚缝制出新毡帽来,你看看!”久美多杰开心地展示手中的牛毛毡帽,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这帽子可越来越漂亮啦!久美大哥的技艺进步真大,等我过几天回来就按这式样做一批。”视频那一端的安鹏竖起大拇指。
说起荷兰人安鹏,当地的牧民无人不识。这个蓝眼睛的老外在牧人帐篷里,端起酥油茶,拌起糌粑,丝毫不像个异乡人。
22年前,安鹏和妻子来到青藏高原旅游,一路上的旖旎景色和当地牧民的淳朴让他决定留下。“这里很美,但那时牧民兄弟们生活很辛苦,赚不了多少钱。”安鹏说,那么冷的冬天,村里很多小孩光着脚没有鞋穿,小手小脸冻得红彤彤的,让人心疼。
在青海牧区,群众用牛毛、羊毛等材料手工制成的稀松平常的工具,在安鹏眼里却是“宝贝”。为啥不能用这些手工艺品增加收入呢?年,在当地*府的帮助下,安鹏在西宁开起一家手工饰品店,开始收购牧民的手工艺品。随着村里通电、通网、通路,牧民们的手工艺品可以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有的还卖到了海外。
背包、毡帽、棉靴……如今,海南州有五六十户牧民家庭因此一项每家平均每月能增加元到元收入。
56岁的久美多杰多年前和妻子因为看病一度陷入贫困,如今光靠这些手工艺品,他们每年能多一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安鹏眼里,中国偏远的牧区正发生着巨变。
“变化太大了。越来越多新路通向乡村,崭新的学校、民居拔地而起,汽车、手机、电脑进入了牧民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安鹏说,“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五)
日头偏西了。
一年在外东奔西跑的库尔班罕·买提肉孜终于回到达里雅布依新村,坐在家里和哥哥姐姐唠起家常。
“村里的人都夸你能干,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学习,今天终于能和家人聚一聚。”姐姐心疼地拉着库尔班罕的手。
没聊几句,库尔班罕的“职业病”又犯了,“我要好好研究直播,明年给村里旅游带来更多‘流量’!”刚从四川成都学习归来的她讲着旅游合作社的发展规划,眼里有热切的光。
库尔班罕的家乡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村,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一座“孤岛”。因为偏远穷困,她从小的梦想就是出去读书,可当真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年毕业后她却义无反顾回家了。
“家乡少有人来,它需要我。”库尔班罕说。
年,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当地开始分批搬迁,多名达里雅布依村村民陆续搬进新家。第一次通水通电,“自来水真甜”成了乡亲们常说的一句话。
库尔班罕也惊喜地上网发现,很多人好奇达里雅布依的原始风貌。如果发展旅游,也许是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呢!
说干就干!
年,库尔班罕牵头成立了“沙漠守望者”旅游专业合作社,9户村民陆续参与进来,为游客提供民宿、沙漠探险、篝火晚会等项目,营业两个月合作社就创收20万元。
年,受疫情影响,合作社收入少了一大块。库尔班罕却不气馁,“你们看,宣传片一放,大家都会问这是什么地方,特别想来。”划拉开手机里的视频,她一一展示给哥哥姐姐。这是前阵子她参加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专题班时播放的家乡宣传片。
库尔班罕的底气远不止于此。从于田县通往达里雅布依的沙海中,最难走的90公里修好了柏油路,昔日的孤岛不再是交通末梢。
12月26日,新疆于田万方机场通航。只待元旦一过,库尔班罕将从这里飞向沙漠外的世界,“我们打算与乌鲁木齐乃至北京的旅游企业合作,在达里雅布依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六)
下午3点35分,贵州毕节。
8岁的李思宇放学了。爷爷李昌德早已等在校门外。他习惯性地拉着爷爷的手,一路叽叽喳喳讲着话。父母在浙江绍兴打工,他变得格外依恋爷爷。
大方县三元乡河头村,山高坡陡路难行,是乌蒙山腹地毕节脱贫的重点地区之一。李昌德是河头村出名的“执拗人”,他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拼尽全力也要让儿孙读书。
2年前的冬天,李昌德用背篓背着孙女、手牵着李思宇,迎着凝冻天气步行在上学路上的情景,被帮扶干部拍下照片发到网上。他也被人们称为“背篓爷爷”。
年初,受惠于易地扶贫搬迁*策,李昌德一家搬迁到大方县集中安置区奢香古镇,住进平方米的楼房,厨房、卫生间、卧室、客厅、阳台一应俱全。孙子孙女也分别就读社区里的第十一小学和第十二幼儿园。
曾经那条上学路,爷孙仨需要步行1个小时。如今,不到10分钟,李思宇就蹦蹦跶跶消失在校门后。
新的一年就要来了。
李昌德说,自己没啥特别的新年愿望,因为现在的生活就像做梦一样,“用树枝作笔、海水为墨,也难书写出我的心情。”
李思宇觉得,自己这一年过得很好,新年愿望就是“学习好、爸爸妈妈能回家跟我们一起住”。
笑颜、热泪、汗水、期盼交织在一起,汇聚成十四亿人民共同迈向更美好生活的步伐。这步伐,坚定而有力!(记者胡璐、屈婷、侯雪静、周楠、张研、李键、李占轶、王建、何伟、王朋、杨文斌、陈地、杨静、吴光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