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活了128岁的她,常年在山里赤脚干活
TUhjnbcbe - 2023/2/24 8:36:00
婴儿白癜风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04/6079778.html

随着大中华日益强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健康长寿”又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不奇怪,别说今天,五千年来,历朝历代都在追求“长寿”,秦始皇、汉武帝皆如此。

不过话又说回来,究竟多少岁才算“长寿”呢?

古代“人过六十(七十)古来稀”,能活过七十岁,就算长寿了吧?

这个不好说,科技在进步,理论上“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增长;按今天的科学理论来定调,几乎所有的“动物”,其寿命大概是发育期的4至5倍。

一般来讲,人类发育定型约在20至25岁左右,推算下来,“80岁”就跨入了长寿之列、“岁”就算人类寿命的高标准了;如古人言“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这些“数字”并不严谨。

古今专家都不知道人类寿命的极限究竟是多少岁,排除“尧舜四百岁,彭祖八百岁”这样的神话,现实中的长寿者,他们都有哪些秘诀呢?

仍以“岁是人类寿命的高标准”为论调,现实中最接近这一数字的是一位瑶族老人“罗美珍”,出生于今天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镇龙洪村巴买屯,寿高岁。

真说起来,“罗美珍”的前半生并不安稳,能活下来已是万幸,甚至不敢苟求“健康”;老人出生于清光绪时期的年,其3岁父母双亡,幸被大哥带进深山,这一躲就是15年。

试想,“三岁”幼儿能在深山中活下来,将会经历怎样的苦难?“罗美珍”说,自己常年光着脚在大山里找果子、挖野菜吃,在她印象里“不干活就没有饭吃”,老人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

这里有个细节,“罗老”称,自己常年赤脚在山里活动,后随哥哥下山,她依然没有穿鞋的习惯;或者说,出山后的罗美珍依然在给“土司”做活,仍旧没有鞋穿。

先是进山当“野人”,后又给“土司”干活,罗美珍直到年才成婚,当时她已42岁;出嫁当天,按瑶族风俗,新娘子要穿婚鞋,结果罗美珍竟然“不会穿鞋”。

同族姐妹帮衬,七手八脚为“罗美珍”穿好婚鞋,结果她又不会走路了,仍是同族姐妹,硬搀着她完成了婚礼;事后,罗美珍的脚肿了3天,至此她说出狠话:以后无论冬夏雨晴,自己绝不再穿鞋!

至此,婚后的罗美珍再不穿鞋了,赤着脚下地干活、赤着脚上山砍竹;一般人“穿鞋”仍受不了山里的坎坷,罗美珍“赤脚”上山下田,反倒显得悠闲自在。

其实,罗美珍与其他人没什么生理上的区别,不过是她常年赤脚,脚板上结了又厚又硬的一层硬茧;也因这层天然“茧鞋”,乡人给罗美珍取了一个“铁脚媳妇”的绰号,这也是她长寿的争议点之一。

乍一看,罗美珍“不穿鞋”和她“长寿”,应该没有直接联系;但随着“健康科学”的发展,罗美珍“打赤脚”和她“长寿”,或许真有一层脱不开的关系。

前面讲了,罗美珍前半生在山中过活,下山后又不爱穿鞋;山中坎坷,按理说,“没鞋穿”该是一种苦难,但事有两面,从“健康科学”的角度看,“不穿鞋”或许正是罗美珍长寿的原因之一。

专家的意思很清楚:“不穿鞋”,恰好是一种“足底按摩”的行为。

当然,“打赤脚”也有坏处。

年,当时已经岁高龄的罗美珍,一次半夜上厕所,由于前夜雨后湿滑,结果滑倒摔下高台,摔落在碎石地面上。

试想,“岁的老人摔倒”,其后果该会多么的严重;罗美珍却是个“例外”,岁的身躯摔倒,竟能忍着一声不吭,爬回自己的房间继续睡觉。

说是“睡觉”,老人遭受的痛苦难以用语言形容,只能说她意志力坚强;直到第二天,家人见罗美珍迟迟不起床,这才意识到什么。

“罗美珍”医院,这次也不例外,在老人的坚持下,小儿子只好顺从老人,按她说的方法,采几味草药敷在老人伤口上。

实话实说,老人伤的挺严重,头部皮肤撕裂、右胳膊骨折;或是“办法好”,两个月的敷药,老人竟奇迹般的痊愈了,伤好后又“赤脚”干活去了。

“岁”是什么概念?遭遇大难后还能复原如初,这让“罗美珍”更加出名,年还迎来了慰问团;当时正值“罗美珍”岁生日,“慰问团”特意准备了生日蛋糕,老人的孙子则用鸡和香猪肉招待客人。

当时“罗老”还能吃鸡肉、卤瘦肉、一碗米饭和两片蛋糕;古有“能食者寿”的说法,岁高龄和六十多岁时的饭量差不多,这样的场景着实令儿孙欣慰。

其实,“罗老”早在年岁时,就已经被认定为“中国十大寿星”中最年长的一位;这样的年纪不可能完全健康,岁生日时,罗老人已露出某些端倪。

当时“罗老”执意要留一些肉食给自己的小儿子,其实“小儿子”就在席间;饭后,老人依然赤着脚回屋,虽然拒绝了儿孙的搀扶,却不忘招呼大家“慢慢吃!”

用孙子的话说:奶奶的记性越来越不好了。

年,“罗美珍”又多了一位重孙女,这让老人开心不已;此时的老人喜欢两种场景,一是襁褓中的重孙女,另一种是刚破壳,毛绒绒的一群小鸡。

儿孙也发现老人喜欢这两种场景,为让老人高兴,儿孙总陪着一起看;此时能听到老人喃喃自语“天上的人叫我,我不去。”

年,央媒推出大型人文纪录片《长寿密码》,要寻找中国最长寿的老人,于是找到了岁的罗美珍。

“罗老”口音重,与记者沟通并不顺畅,但言语、表情间仍能感受到老人的乐观、幽默;其儿孙介绍,如今的老人眼睛和听力大不如前,但仍不让别人照顾她,诸如洗漱、吃饭、上厕所等,老人都亲力亲为。

由于眼神不好,偶尔会有看不清路,不得已扶墙走的情况;即便如此,“罗老”依然坚持不用拐杖,似乎“用了拐杖,她就老了”一样。

记者也曾询问罗老“长寿秘诀”,得到的回答却是“不知道”。

用老人的话讲(儿孙翻译):她不知道什么长寿秘诀,只记得村前“龙洪溪”的水好喝、山上的野菜和自己种的青菜,用茶油炒一下是很好吃的;老人每天都很忙,一顿吃上两碗自己种的稻米饭,然后就赶紧干活去了,哪有空想什么“秘诀”?

或是当地风俗,又或是媒体的宣传,时不时会有团体请“罗老”,说是巴马城里举办大型集体婚礼,要老人去当“证婚人”;后来,罗老成了“巴马泉水”的代言人,广告上的她竖起一根大拇指,笑得很开心,或许她知道这是在为家乡作贡献。

还有各种旅游团,这次和媒体宣传脱不了干系,总有团体组织“看寿星”的活动,游客会给罗美珍老人一个红包,老人则摸摸游客的头,以示祝福。

这些“红包”也曾惹出是非。

游客越来越多,红包里少则50、,多则数千块,这让罗美珍老人“发了财”。

随着巴马旅游业日益兴盛,“长寿”似乎成了一种噱头,几乎每位游客都会被带到当地“长寿老人”家中参观,“孝老红包”更是必不可少;如此,“孝老红包”就成了一种商业收入,也引起了当地老人的“长寿”之争。

为了“长寿”,甚至有人谎报年龄来博眼球,更有家庭因“红包”而发生矛盾;这不怪“罗美珍”老人,因为她早在年6月4日“就去了天上”,时年岁。

如今的“巴马长寿村”驰名中外,当地开始主打旅游养生项目;那么,巴马真的只因一个“罗美珍”而出名的吗?

是,但也不全是。

所谓“长寿”,自然是“罗美珍”为代表老人,有专家根据其子孙提供的资料,总结出了老人生前的长寿密码;这第一条就是“睡觉”,罗美珍生前保持着良好的作息规律,每晚九点睡觉,次日六点自然醒。

专家称,“规律作息”可有效优化人体的新陈代谢率;好的新陈代谢又能快速驱除疲劳,甚至愈合微小创伤,大多现代人缺的就是“睡个好觉”。

其二,“罗美珍”生前饮食清淡。

据资料显示,“罗老”生前以蔬菜为主,主食搭配地瓜、木薯等粗粮;这类食物具有高纤维、低糖、低盐等特点,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

其三,坚持运动。

这个没什么好讲的,专家的意思是,“罗老”生前一刻也闲不住,即使受伤,痊愈后立即又去劳作;常年劳作就是“天然有氧运动”,老人百岁尚能自理,与“运动”有着直接关系。

除了“罗美珍”的因素外,巴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是当地老人长寿的主要因素。

先是巴马的“水”,据说是天然弱碱性水,富含的各种矿物质比“矿泉水”还要高;“水是生命之源”,巴马的弱碱水保持在7.5左右,可有效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平衡。

还有巴马的“阳光”,据说是4-14微米波长的远红外线,这种红外线能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治疗改善关节疾病,甚至可以美容养颜,这样的阳光被誉为“生命之光”。

“水”和“阳光”都有了,自然少不了“空气”的因素;据说,巴马每立方厘米就有2——5万个负氧离子,翻译过来就是“天然氧吧”。

如果仅有这些,“巴马”顶多算环境好,“长寿村”自然不能随大流;有专家研究,巴马的“磁场”也很特殊,在这里睡觉会出奇的香甜,特殊磁场也直接改善了当地人的血液循环,增加了人体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促进骨细胞的增殖。

据统计,每年有超10万人次到“巴马”养生,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礼记·中庸》又有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长寿,只是“环境科学”的问题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了128岁的她,常年在山里赤脚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