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乡上来了个‘京博士’,免费给我们看病做手术,这真是破天荒的稀罕事儿!”
“从来没想过,我们这山沟沟里还能种出樱桃、草莓,每亩比以前种青稞洋芋能多挣几千块钱呢!”
……
4月21日,青海宣布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个贫困村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谈到这几年精准扶贫,老百姓就像过年一样数说着身边的变化,心里暖洋洋的。
近年来,青海立足人才总量小、基层人才少的实际,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探索实施“人才”行动,以多种形式发挥人才作用,服务贫困群众,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人才科技服务”
激活脱贫内生力
“最近几年,每年冬天我都参加县上举办的培训班,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牦牛、藏羊养殖技术,讲课的老师还到村里来给我们现场指导,牛羊死得少了,简单的病我们自己也能上手处理,很实用。”祁连县野牛沟乡牧民代吉扎西激动地说。
他口中的讲课老师就是选派到基层的科技特派员们。为不断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造血”能力,青海实施“科技人才支撑行动”,借助厅州会商、对口援助等机制,促进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基层及贫困地区聚集。
年,全省共选派名“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开赴基层,覆盖当年计划脱贫的17县个贫困村,重点围绕青稞、中藏药、牦牛、冷水鱼等高原特色十大农牧业产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科技扶贫示范户,打造科技示范基地,帮助贫困群众拓展就业渠道。
“人才送教上门”
扶贫扶志“从娃娃抓起”
“现在,我们这里最漂亮的大楼就是学校了,孩子们可以听省上名牌学校来的老师上课,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同仁县瓜什则乡中心寄宿制学校教师卓玛说。
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青海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每年从省内东部地区选派名教师充实到青南地区中小学,组织省外学前教育专家培训农牧区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3人次,覆盖面90%以上。
此外,年,青海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教职人员人次,民族专项培训人次,从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输送近名师范生到农牧区中小学顶岗支教,全面提高了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目前,青海已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6.87%。
“人才特色产业”
化资源魅力为脱贫实力
“前几年,镇上开了个种蘑菇的公司,我们把土地承包给他们,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承包费和工资一年就有3万多。”贵德县河西镇本科村村民张凤英高兴地说。
从“输血”到“造血”,依托独特的文旅资源和生物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自力更生。“青海充分发挥‘三区’工作者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技能,让文旅资源、文化遗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三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下达青海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资金万元,全省选派‘三区’工作者人,举办唐卡、银铜器制作、土族盘绣等培训班86期,培训县乡文化和旅游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人才等余人次,直接受益群超众万人。”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不仅如此,近些年,青海大力推进特色农作物育种推广,农民脱贫吃上了“科技饭”。“我们依托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光谦院士领衔多名专家及其团队,指导培育推广种植新品种,发展特色农牧产业。目前,青海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育种基地之一,省内累计推广脱*马铃薯1余万亩,国审品种‘青薯9号’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达万亩,带动增收超过30亿元。”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院长金萍介绍。
“人才健康保障”
严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包虫病是导致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青海深入开展‘包虫病清零’救助活动,累计完成重点人群包虫病筛查约万人次,手术治疗例,包虫病人群平均患病率由年抽样调查的0.63%下降到目前普查的0.29%。”医院副院长樊海宁说。
针对因病致贫返贫率高、基层卫生人才匮乏实际,青海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2多名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优先为深度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招聘全科医生,开展健康扶贫对象慢性病签约服务1.05万人。安排名专业技术人员支援青南地区县、州医院,完成门急诊12.64万人次,开展住院服务1.21万人次、手术人次、新业务项、带教查房人次、病例讨论次、专题讲座次、业务培训次、远程会诊例,帮助受援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培训人员、开展新技术、推进学科建设。
“以前我们想看个病动不动就要到州上省上去。”格尔木市大格勒乡查那村村民王烈祖说,“现在好了,乡上不时就有北京来的博士给大家看病,终于可以‘小病不出门,大病不跑路’了!”目前,全省共组建各级医联体个、专科联盟31个、县域医共体48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2个,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