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阿里郎——中朝美术作品展”在成都举行。布展一切就绪,在开展前的一天晚上,负责人马太平将一件珍贵展品取出来,因为担心丢失想要带回酒店随身保管。
结果因为坐出租车太过匆忙,不小心将这件文物遗落在出租车后座。而出租车司机李师傅打开袋子发现里面是一封信件,就带回家丢在沙发上,完全忘记了。
马太平全身颤抖着向警方报案,这一天他一宿没睡。
接下来的几天,成都市的电视、报纸每天都在宣传,警方也是开足马力寻找,调看天网监控、排查出租车GPS定位信息、微博寻物……
马太平悔恨不已,无时无刻不在自责。在文物丢失的第三天,警察排查了多辆出租车司机之后,终于找到了当天搭载马太平的李师傅。
马太平接到警方的电话之后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他在记者面前激动地说:“我之前是马大哈,现在又是马太平了,因为真是太平了。”他控制不住情绪,含着眼泪表达着自己的歉意:“如果真的找不到,那我就是罪人。我会亲自登门,向陈玉英老人道歉。”
经过这段波折,这件文物终于顺利展出,成都市民们纷纷前来看展。
这封轰动整个成都的文物,其实是毛岸英烈士的亲笔家书。
毛岸英烈士是抗美援朝英雄,是让毛泽东无比骄傲的大儿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而收信人“孙嫂”罕有人听说,市民们都在议论这封信背后的故事。
孙嫂到底是谁?他和毛主席一家人是什么关系?毛岸英为何会给她写下如此长的一封家书呢?
在长沙档案馆数以万计的馆藏中,有一盒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那就是孙嫂的相关档案复印件,以及她在年5月口述的一份简历。
孙嫂,原名为陈玉英。她出身贫苦,10岁就开始外出帮工,从小给人做童养媳,经历了30年非人的生活。
年12月,她经人介绍来到望麓园1号的毛泽东家。
那是她第一次见到杨开慧,杨开慧正怀着小儿子毛岸龙,行动不便,毛泽东希望孙嫂能够帮忙照顾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两个孩子。
杨开慧温柔地对她说:“你跟我们帮忙,我们不分彼此上下,我和你是朋友。”
图|杨开慧年与岸英、岸青在上海的合影
刚来毛泽东家中时,孙嫂每次买菜回来都要向杨开慧报账,青菜萝卜多少钱,每种菜价都记得很清楚。杨开慧让她不用这样,以后用多少就是多少。
毛泽东夫妇不仅仅将孙嫂当作朋友,更是将她看作家人一般。孙嫂每次和邻居说起雇主,都会笑眯眯地说:“我真的遇上了好人哩!”
毛泽东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热水瓶就是比较贵重的物品了,某天孙嫂不小心将它打碎,心疼地哭了出来,杨开慧连忙安慰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孙嫂知道,其实杨开慧是心疼的,就是不想孙嫂难过才这么说。
杨开慧手稿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同情下层生活的同胞,我忌恨那些穿华服、只顾自己快活的人。
她英年牺牲,保存下来的资料比较少,因为孙嫂的见证,留下了许许多多杨开慧生前的细节。
根据孙嫂的回忆,毛泽东的生活俭朴,不讲究吃穿,平时他就只有一件白衬衫,没有衬衫换洗,所以洗衣服、穿衣服都要有计划。
有一次,毛泽东要出去开会,那件白衬衫被孙嫂洗了还没有干透。孙嫂非常自责,毛泽东安慰她,希望她不要放在心上。
那天,毛泽东穿着旧的灰布衣服就去开会了。
孙嫂随毛泽东夫妇来到武昌之后,因为人生地不熟迷了路。她不识字,毛泽东就将她的名字和住址写在一个布条上,让她系在衣扣上面,叮嘱她如果不认识路就拿着地址向路人问路。
毛主席的细致和亲切,孙嫂一直记在心中,特别是这件小事。
那时候,毛泽东经常要下乡考察,还在农民运动之中讲习所讲课。他的家中就是聚会场所,彭湃、蔡和森、夏明翰等人,经常会来秘密开会。
孙嫂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每次都会主动坐在外面把风,估摸着大家伙茶水要喝完了,就进去端茶添水。
他们如果要留下来吃饭,孙嫂任劳任怨做饭洗碗,她坚信好人们在一起商量的一定是好事。
有的时候,他们会聊到深夜,毛泽东会拿点钱给孙嫂,让她去买点包子之类的当作夜宵。他会格外说一句:“孙嫂你也饿了,别忘了给自己也买一份。”
年旧历三月初三,医院生下了小儿子毛岸龙,医院里面照料着。
图|杨开慧和毛泽东青年照片
4天后,毛泽医院,一见到杨开慧就连连道歉。杨开慧知道毛泽东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才被耽误了,一点没有责备的意思,对毛泽东开玩笑:“孩子要下地,你在我也要生,你不在我也会生,有孙嫂在的,她把我照顾得很好。”
孙嫂连忙将小岸龙抱给毛泽东看,毛泽东左摸摸,右瞧瞧,风趣地开玩笑说:“我不在这儿,没哪个把我的毛伢子给调换了吧?”
后来,因大革命失败,毛泽东把妻儿送到长沙,要立刻赶到湘赣农村。
毛岸龙还没有断奶,孙嫂多么希望杨开慧能劝毛先生留下来,但杨开慧什么话都没有说。
毛泽东走了之后,杨开慧默默回到房间,将他的衣服一件一件叠好,收拾在一个旧箱子里。
因为时局动乱,杨开慧还是要带着孩子们转移。孙嫂带着毛岸青先回到了长沙板仓,十几天后,杨开慧才和母亲向老太太、毛岸英和毛岸龙一起回来。
他们先在杨开慧的五舅家中住了几个月,才一起去了向老太太家中。
孙嫂已经将这个家当作了自己的家,她很能干,力气也大,就像是一个男子汉一样,什么事都干,杨开慧也没有将她看作外人。
为了保护杨开慧和孩子们,孙嫂几年都没有回过老家,也不给家中写一封信。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也为了做事方便,她把长发也剪了。
孙嫂每个月工资不多,她却从没有想过离开杨开慧去找更有钱的雇主,有时候家里实在是拮据,她就将自己存的钱拿出来一起用。
杨开慧的邻居听说孙嫂如此重情重义,不由在杨开慧面前赞叹:“霞姑,你家请了这样好的保姆,真难得。”
图|杨开慧故居
孙嫂连连摆手:“莫这样讲,遇到这样的雇主,才是我的福气。”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他没办法再向家里寄钱,只有在上海的大弟弟毛泽民偶尔能寄钱回来。孙嫂没有了工资,依旧不离不弃,尽心尽力帮助杨开慧处理家务,和他们同甘共苦了3年。
杨开慧在给李一纯的信中辛酸地说:由于泽民的家庭观念,我还没有饿饭……孙嫂不要我的工钱。
即便如此艰难,杨开慧依旧在继续着党的秘密斗争。
年夏天,国民党清乡队在板仓附近大肆抓捕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有人劝杨开慧设法去井冈山,杨开慧没有同意,她要留下来掩护其他同志转移。
毛泽东和杨开慧给了孙家的温暖,让她多么辛苦、贫穷,都愿意陪伴着他们。
然而事与愿违,年10月24日一早,国民党反动派将杨开慧的家包围起来,杨开慧不幸被捕。
孙嫂和毛岸英也被敌人用绳子绑了起来,杨开慧抱着毛岸英坐在一辆独轮土车上,孙嫂坐在另一辆,敌人雇人将他们推出了乡村的小路。
孙嫂已经在杨开慧身边4年,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出奇镇定。但杨开慧不想孙嫂被连累,大声斥责敌人:“她就是个保姆,帮我做家事的,你们抓她做什么。”
孙嫂倒觉得能和杨开慧一起走挺好的,就算被关在监牢里面,也能照应着杨开慧母子俩。
孙嫂并不懂什么叫做共产主义,也不懂毛泽东夫妇他们在做着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更不可能有先见之明判断出毛泽东会获得最终的胜利,会成为新中国的最高领袖。
她愿意陪着毛泽东一家颠沛流离,陪杨开慧赴汤蹈火,不过是因为这4年来,这家人用真心对她,用真情温暖了她。
多年后,孙嫂依旧无比庆幸自己陪伴杨开慧走过了生命的最后20天。
杨开慧、孙嫂和毛岸英被送到了长沙,他们先是被关在了长沙警备司令部,在这里的十几天,杨开慧每天都要被严刑拷打。
毛岸英也遭到了威胁,他们以母亲的安全威胁孩子,逼他说出毛泽东什么时候回来。
懂事的毛岸英一声不吭,他们就用手巾包着糖果引诱毛岸英,想要从毛岸英这里找到缺口,但没有问出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
杨开慧是坚定的共产党人,他和毛泽东的儿子也是红色后代,从小就知道宁死不屈。
敌人便将目光转移到看起来没什么文化的孙嫂身上。他们将孙嫂拖出来,对她施以重刑,一边打一边质问:“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通信你都知道,你在他们家已经很久了!”
孙嫂丝毫不惧:“我一点不知道,你们要杀就杀我,让开慧先生回家带孩子。”
她知道自己和杨开慧可能无法活着走出这个牢笼,只是担心年幼的孩子们,她一口咬定岸英姓“杨”不姓“毛”,他是杨家的孩子。
孙嫂的后背被敌人用竹条打烂了,她的腿部被他们压上了粗棍子,棍子两头站着人踩着,将她的腿压出了一生无法愈合的伤。
然而这些还没有结束。一次,他们对孙嫂动刑之时,将毛岸英也带走,在岸英的耳朵和身上用力掐了起来。
孙嫂的脸霎时就变了,她大骂这些人丧尽天良的畜生、禽兽,还没骂完,陡然听见岸英一声惨叫。孙嫂瘫在地上,呜呜大哭。
敌人开始倒数,告诉孙嫂她再不说,毛岸英就要受刑了。
孙嫂在绝望中只好说出她仅仅知晓的几件事。
回到牢房后,杨开慧抱着惊恐的毛岸英安抚着,听孙嫂哭诉:“我叛变了,我对不住你,开慧,也对不住先生,对不住你们共产党。”
杨开慧看到毛岸英被拧肿的耳朵心疼不已,其实孙嫂所说的那些对敌人没有任何用处,传信的交通站早被敌人破坏了,去过家里的共产党,郑家奕牺牲了,廖配秋也躲避出逃了……
孙嫂本来知晓的就不多,这些信息说出来也不会对组织有影响,杨开慧小声向她解释,孙嫂这才渐渐平静下来。
后来,他们被押解到了另一个地方,每天依旧要面对严刑拷打,杨开慧和孙嫂依旧什么都不愿说。敌人又将他们送到了长沙陆军监狱署,每天遭受非人折磨。
图|杨开慧和毛岸英在狱中
杨开慧不忍心看孙嫂身上的伤,她总是在自责,觉得是她将孙嫂卷进祸事。
孙嫂擦干眼泪后:“我在为你受苦,你在为谁受苦呢?”
孙嫂发现,在敌人面前,在自己面前,杨开慧一直称毛泽东是“他”,而不再是从前的“润之”。
只有在一次酷刑之后,杨开慧开始发烧,迷迷糊糊之中小声呢喃着“润之”。
孙嫂一听到这两个字就泪眼朦胧,她知道这两个年轻人是真心相爱的,这种爱甚至可以超越生命和时空。
反动派为了让杨开慧发表声明和毛泽东断绝关系,找了很多人来劝。杨开慧每见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离死亡近了一步。
她开始向孙嫂和儿子交代后事,孙嫂突然提醒了一句:“开慧,我见你在家里一直在纸上写着什么,写好就藏起来,这些有什么用?如果我能回去……”
杨开慧连忙摇头:“不用了,我已经将它们放到坟墓里去了。”
孙嫂不解,但也没有细问。
其实那些纸张上,密密麻麻写着的都是她对毛泽东的思念,她留在板仓艰苦斗争着,像一名英勇的战士。而夜深人静之时,她也会感到绝望和恐惧,对丈夫的担忧无时无刻不在啮噬着她的心。
她写了多字的手稿,全部藏在了板仓老屋的墙壁之中,她甚至连孙嫂都不愿告诉。
这个墙洞,是杨开慧的心灵坟墓,她将儿女之情埋葬在这里,要以革命者的英勇、共产党的无畏去面对死亡,哪怕将来连毛泽东都看不到这些。
一天早上,天还没有亮透,敌人突然闯了进来,要单独带走杨开慧,孙嫂预感到敌人要对她下毒手。
她迅速冲出来堵在牢房门口,哭着要和杨开慧一起走。敌人不肯,拳头狠狠砸在孙嫂身上,他们将孙嫂拖走,还叫嚣着要把孙嫂一起杀了。
孙嫂几乎是拼尽全力拉住杨开慧,大声哭喊着:“我不怕,我和你们拼了这条老命。”
临别之时,杨开慧并没有多说什么,她甚至没有落一滴眼泪,只是嘱咐孙嫂要好好带大孩子:“他们长大就好了!你也好。”
孙嫂眼睁睁看着杨开慧被带走,这是生离死别啊,她除了大哭大闹,什么都做不了,一心想要和杨开慧一起死。
敌人不耐烦地看着孙嫂,将她重重推进牢房里。
杨开慧牺牲在了识字岭,孙嫂每天紧紧抱着毛岸英,她不能让毛岸英再受到一点点伤害。
图|杨开慧就义处,识字岭
敌人并没有放过孙嫂,而是进一步对孙嫂严刑拷打,孙嫂说来说去就是两句话:“你杀了我,我什么也不知道……岸英是杨家的孩子。”
十几天后,伤痕累累的孙嫂和毛岸英终于被救出。
带着毛岸英出狱之后,孙嫂先回到杨开慧的六舅家中住了两天,然后带着毛岸英回到了板仓。
他们终于见到了向老太太,孙嫂强忍住心中的难过,想要隐瞒杨开慧的牺牲。她说杨开慧现在正住在城里的亲戚家中,以后会回来的。
可时间久了,向老太太一直没有杨开慧的消息,就起了疑心,反复询问孙嫂,孙嫂无奈之下将实情告诉了向老太太。
向老太太失去了心爱的女儿,抱着孙嫂痛哭起来。
那一瞬间,孙嫂下定了决心,她不回老家了,要留下来照顾向老太太和杨开慧三个年幼的孩子,完成她的遗愿。
然而几个月之后,杨开慧的六舅送信过来,告诉孙嫂现在反动派又在到处寻找她的消息,让她赶紧想办法躲起来。
向老太太催促孙嫂赶紧走,孙嫂舍不得孩子,向老太太劝她:“本来,我们家里就是吃粥也要留你在这里的。”
孙嫂说:“我也愿意和你们一起吃粥,带大三个孩子。”
而反动派的抓捕越来越近,孙嫂不得不在年离开。
自此一别,孙嫂心中总是牵挂着毛岸英兄弟几个,她也日夜期盼着毛泽东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如果可以,她还想要回到那个“家”,继续勤勤恳恳照顾着孩子们。
她憔悴地回到了老家,变得沉默寡言。
老家人问她这消失的四年去了哪里,她什么都不愿说,只是摇头。在杨开慧身边多年,她变得十分谨慎,从没有和任何人透露自己曾经在毛泽东和杨开慧身边工作过。
过了一阵子,她回到了长沙。她心中还有一点星星之火,她记得杨开慧在监狱里坚定地对她说过:革命一定会成功的,这一天不会很久。
孙嫂抱着这点希望,小心翼翼打听毛泽东和其他家人的消息。
终于,她盼来了解放,19年了,杨开慧曾经说过的光明,终于到来了。
孙嫂在宁乡听说毛泽东的队伍打回来了,像疯了一样奔跑,在长沙街头,她找到一名解放军军官,几乎语无伦次:“我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的保姆,我要见毛主席,我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向他报告。”
年,孙嫂在长沙见到了毛岸英。
图|毛岸英
时过境迁,毛岸英已经长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孙嫂激动得连说话都颤抖起来,她抱住毛岸英大哭。
她问毛岸英过得好不好,问他爸爸好不好,她言辞笨拙,恨不得将这么多年对他们的思念都说出来,但一字不提自己这些年的艰难苦楚。
毛岸英也止不住流下眼泪,他对孙嫂说,这次他回湖南有三个任务,其中一件事就是找到她。毛主席反复交代,一定要安排好孙嫂的生活。
孙嫂十分感动,她说自己只有一个女儿,因为经济困难,送到了乡下伯伯家里。除了想把女儿接到身边,她没有任何困难,也没有其他要求。
毛岸英亲自带着孙嫂和她的女儿孙燕到省交际处,将孙燕送到省第三育幼院学习。
毛岸英回到北京之后,在年8月19日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孙嫂,代表毛泽东和毛岸青向她问好。
这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封信,在信中,毛岸英关心孙嫂的身体和孙燕的学业,更多的是希望孙嫂能够保持初心,好好工作,不要让人觉得她有“后台”。
毛岸英反复叮嘱孙嫂要保持“最忠实、最纯洁、最勤劳、最朴素、最刚强而又善良的优良品质”,做一个“老实的、朴素的、对众人好的、为众人做事的,因而为众人所尊敬的孙嫂”。
孙嫂收到信后非常珍惜地收藏起来。
新中国解放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开慧所说的光明的未来啊!孙嫂欣喜地计划着给毛岸英回一封信,觉得好日子已经到了,将来有的是机会和岸英兄弟俩说说家常。
她哪里能料到,那个曾经在监狱里因失去母亲无声流泪、挺过20多天的可怜孩子,已经扛枪去了朝鲜战场。
就在给她写信后3个月,毛岸英壮烈牺牲。
年6月,毛主席将孙嫂接到了北京,想要见她一面。
他对孙嫂说:“隔了三十年了,你还是现样子,还是咯样健康啰!”
孙嫂上一次见毛泽东,还是在年。30年风风雨雨,杨开慧和毛岸英牺牲了,提到他们之时,孙嫂依旧泪眼朦胧。
毛泽东说:“岸英是个好孩子,开慧是个好同志,都是好人哩……你和开慧同甘共苦,我今天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开慧一样。你以后就是我的家人了。”
中午,毛泽东邀请孙嫂吃饭,还叫来了女儿李敏和李讷从学校回来,就像见家中亲人一样郑重。
分别之时,毛泽东在孙嫂的本子上签了名,并且送给她和女儿孙燕每人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
年6月,毛泽东又将孙嫂一家接到了北京,先后接见了两次。
图|孙嫂与女儿孙燕
这次,毛泽东对孙嫂讲了很多革命道理,他还追问了一些关于杨开慧的事情。
后来毛泽东在百忙之中多次写信给孙嫂,毛泽东的信中除了对她的问候之外,还想要询问更多杨开慧与他分别后到就义时的具体情况和生活细节。
孙嫂只要记得的,都一一回答了毛泽东。她知道失去挚爱的毛泽东只能以这种方式去怀念妻子,他心中的愧疚和哀伤,是多么沉重。
孙嫂一直过着俭朴而幸福的生活,他们一家住在长沙城,她和女儿从不宣扬自己见过毛泽东这件事。
年6月,孙燕要升高中,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毛泽东回信道:
升学的事,我不宜于向学校写信。能否考取,听凭学校。如不能升学,可以在家温课。寄上三百元给你母亲,以后还可寄一些。不要忧虑。
在当时,元是比较大的数额了,毛泽东已经尽力在帮助孙嫂一家走过困难,但是他对亲人好友都不会动用特殊关系,这是他一生的底线。
孙嫂晚年将毛岸英的信交到了女儿孙燕手上,一再嘱咐,一定要妥善保管。
年,孙嫂病重。
临终前,她仿佛看到了站在阳光下的杨开慧,她还是那样年轻,穿着崭新的白上衣和蓝布裙,脚上洁白的袜子上套上一双黑色的袢扣鞋。
她的身上和脸上伤痕累累,但她是那样美丽、温暖。
孙嫂没有一丝面对死亡的恐惧和痛苦,她对孙燕缓缓地说:“我要走了,去看开慧和毛泽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