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探头下的医者大爱记哈市二院超声医学
TUhjnbcbe - 2024/10/1 16:54:00

东北网1月14日讯(马庆志李盼记者杜筱)1月14日,在由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北京)现场交流活动中,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许祥丽荣获年12月份月度人物称号。这是对拥有极高的疾病诊断率的国家脑防委最年轻的血管超声专家许祥丽最好的褒奖。

许祥丽(左三)带领科室人员为患者进行检查。

她勤奋好学,年轻有为,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强烈的责任心、细致的工作作风,让无数病人从中受益。她紧跟技术前沿,医院发展,制定特色科室发展路线,大幅提高了科室的技术水平及知名度。她不计个人得失,热心公益事业,勇于奉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高度好评。她曾获得哈尔滨市五四青年奖章、哈尔滨市“最美医生”、哈尔滨市青年岗位能手、哈尔滨市诚信示范个人、哈尔滨市新一代创业人等光荣称号。她就是国家脑防委最年轻的血管超声专家、哈尔滨市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学科带头人、医院超声科副主任许祥丽。

临床医生的“眼睛”患者的“定心丸”

许祥丽同志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影像专业,目前首都医科大学血管超声专业博士在读,师从于全国最知名的血管超声专家华扬教授。提起许祥丽,认识她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说她是一个特别敬业、热心且技术精湛的医生。

对待工作,许祥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甚至对自己有着近于苛刻的要求。她所从事的超声诊断工作就像“侦察兵”,从那些变动的黑白图像中寻找出蛛丝马迹,寻找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堪称临床医生的“眼睛”。同时超声也是最能体现医生价值的一门影像专业,诊断准确与否与医生个人水平直接相关。许祥丽对每一位患者都特别“较真儿”,机器旁边总是放着听诊器、VC片、小手电等“小武器”,小本子更是随身携带。她不仅要看超声图像,还要问症状、问病史、触诊、视诊、听诊,或者根据病情做酸性试验、敲击试验等,随时把疑难患者的信息、电话、接诊医生姓名等做记录,以便进行追踪随访。每次检查完毕后她还要叮嘱患者各种注意事项,提示超声复诊时间,以及需要进一步检查的项目等等。

许祥丽主任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为患者进行超声监测。

从事超声诊断工作11年中,她用做记录的小本子就有30多个,随访病人的超声详细记录有厚厚的6大本,打电话的次数更是无法计算。有的时候为了随访到一个病例结果,她要打上几十遍的电话,甚至掏车费让病人来免费复诊。就是她这股执着的劲头,让她拥有了极高的疾病诊断率,同时也让她拥有了一大群“铁杆儿”患者群和医生群,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很多医生为患者做手术前必须要让她再检查一下,还给她起了“定心丸”的外号,每当这个时候也是许祥丽最高兴的时刻,因为她觉得患者的信任和同行的认可是对她最大的褒奖。

三次进修忘我学习带动科室实现诊疗技术突破

对于医学领域来说,技术永远是一个科室发展的灵魂所在。她所在的超声科是全市的医学重点学科,医院颅脑-神经-康复为主线的发展理念,她确立了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带动全科“综合发展”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许祥丽同志医院进修学习。第二次进修时她的孩子还不满1岁,医院正在申报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急需血管超声技术的突破,医院,她毅然给孩子断了母乳,去北京封闭式学习了3个月。3个月当中她一次都没回家,学习结束后她不仅成为了学习班优秀学员,还最终将最先进的、最适合科室发展的血管诊疗技术带回到科室,实现了科室诊疗技术的突破。

目前她所带领科室开展的“头颈部一体化的血管筛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等特色技术,均处于省市领先水平,而且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家能开展这几项技术的科室,真正体现了科室诊疗特色,带动了科室整体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她本人也入选了代表国际血管诊疗最高水平的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血管超声专家委员会。

许祥丽(右二)在援藏期间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

她清楚记得,有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30岁,从事文秘工作,因为颈部突发的疼痛、重度眩晕来就诊,但是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明确病因。来到超声科后,她仔细询问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仔细检查了她的颈部血管,发现患者的椎动脉存在一个罕见的病变---椎动脉夹层,这种疾病诊断比较困难,一旦误诊,便会错过最佳的诊疗时机,预后差。但是如果早期能确诊的话,临床上采取内科“双抗”治疗,费用低,且效果很显著,不仅避免了高昂的支架费用,也避免了支架后终身服药的负担。该患者得到及时的确诊后,许祥丽第一时间联系了她的主治医生,进行了正规的“双抗”治疗,病人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许祥丽自豪的对我们说:“如果没有去进修,没有学到那些知识,没有科室过硬的技术,这个病人的结果肯定就不一样了”。

万里天路不畏艰险高原援藏展现医者大爱

这些年来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工作中的不断积累,让许祥丽慢慢成长起来,她不仅得到了省市超声界的高度认可,还在学术和科研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她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光技术精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一颗对患者的大爱之心、一颗切切实实为患者着想的心。多年来,许祥丽多次下乡义诊及支农,深入到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去。特别是年她作为哈尔滨市唯一一名超声医生,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派,前往西藏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包虫病援助工作。她带着先进的超声设备,克服高原缺氧,走遍了援助地区仁布县的8乡1镇,和藏族同胞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为他们进行疾病的筛查。

许祥丽援助的村庄非常分散,距县城较远,海拔高达米,途径山路甚至达到了米以上。可想而之,氧气的含量是非常低的。而且调查村有3个村落正在修路,调查组不得不在每天早上六6点前启程,晚上8点以后开始返程,返回驻地时经常已经是深夜。深入山区乡村的路途十分艰险,都是盘山路,车的一面是高山,另一面是万丈悬崖,颠簸的非常厉害。她们经常是坐车3-4个小时后才能到达筛查地点,到达目标地时身体上早已筋疲力尽,必须要吸氧后才能正常工作,甚至工作时也离不开氧气。即便这样,她仍旧按时圆满完成了国家委派的筛查工作,并受到国家卫计委的通报表扬。

在藏期间她居住的县城不在筛查范围之内,当地医疗条件非常差,超声诊断水平有限,很多人医院,更别说超声检查。很多当地居民知道内地专家带着先进的设备进藏,都慕名而来,想要得到检查和确诊。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许祥丽主动和当地县政府联系,利用个人休息时间为当地的居民进行了义诊,义诊人数达千余人。由于在西藏时间非常有限,为了能给更多的藏族同胞检查身体,她不得不每天超负荷工作,虽然氧气筒就在身边,但她每天的心率仍旧在左右,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时刻伴随,非常难受。但许祥丽说,那个时候她心里却一点都不觉得苦,因为藏族同胞特别特别的尊敬医生,当她看到了那一双双期盼眼神的时候,作为医生的那种特殊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便油然而生,她体会到了作为医生的那种特有的快乐。

援藏期间,许祥丽主任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坚持为藏族同胞检查。

许祥丽此举得到了全县人民的高度赞扬,仁布县委县政府代表全县人民为她献上了表达感恩的锦旗和最高敬意的哈达,以表达他们对龙江人的感谢之情。锦旗上写着“万里天路不畏险,雪域高原送真情”,短短的两句话中,字里行间饱含着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

妙手仁心诠释对职业坚守对患者的爱

医生是平凡的,她们不是神,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万能的,但却是病人的希望。

许祥丽所在的超声科是二院最繁忙的科室,每天诊室门前都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她除了正常的诊疗工作外,还要兼顾科室的疑难病会诊工作,为了不耽误其他的患者检查,她常会把疑难会诊的患者安排在中午休息时检查,有的时候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常常刚看完会诊患者就到了下午开诊时间,完全没有时间吃午饭和休息。

许祥丽说:“有时觉得做医生真难,为了不愧对那一双双信赖的目光,我们必须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也许,为了这份信任,我们曾愧对家人,愧对孩子”。许祥丽的孩子现在才刚刚6岁,在这六年当中,她经历了3次外出进修学习、下乡支农、外出攻读博士、援藏等等,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一半,尤其是在西藏最艰苦的日子里,对孩子的思念曾让她几夜未眠,但她说西藏是个神圣地方,它能净化人的心灵,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从医的信念,也许她不是一个好女儿,也不是一个好妻子,更不是一个好母亲,但她可以自信的说,她一定是一个好医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许祥丽就是这样,用一台仪器、一双妙手、一份初心,诠释了她对职业的坚守,对医学的执着,也诠释了她对患者无限的爱。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探头下的医者大爱记哈市二院超声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