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和网友交流肝病的防治时,遇到了一位42岁的男性小三阳患者,7年前因为肝功能异常,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86U/L)开始抗病毒治疗,当时查乙肝2对半是小三阳,病毒量是10的4次方,肝脏B超提示肝脏回声稍不均匀,未见脾大。
当地医生建议他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随后一直抗病毒至今,每半年或一年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和肝脏B超,抗病毒2年后才小于IU/ml,后面复查乙肝病毒定量都是小于检测参考值,肝功能一直正常,近几年由于管理疏忽,很少做肝脏B超。上个月复查肝脏B超提示肝硬化结节的回声变化,后用磁共振确认为早期肝硬化伴结节改变。他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肝病进展,于是找我咨询了。当时建议他完善高敏试剂查乙肝病毒有无小于20IU/ml,再做肝弹看下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1周后结果出来,HBVDNAIU/ml,肝弹12.8(脂肪衰减系数)。
他已经治疗乙肝多年,出现了肝硬化结节,如何调整方案治疗,才能延缓病情进一步变化呢?
第一,做好定期复查,及时评估肝脏基础
不管是治疗前的随访还是治疗后的复查,每一次的检查评估,都是对当前肝病阶段的综合判断,病情有无变化,看病毒水平的升降、肝功能稳定与否、有无持续的肝内炎症还是纤维化进展、有无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治疗应答效果怎么样,根据复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再看下一步的治疗是否需要调整。
这位网友没有做好自身管理,没有做到规范随访和复查。一般乙肝病毒在没有转阴前,建议每3个月复查1次,肝脏B超、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都会必查的项目,乙肝2对半和甲胎蛋白也要根据治疗要求及时随访。如果出现病情疑似变化,也要相应增加其他的检查项目。
怎么理解呢?如果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或者已经出现肝硬化结节的患者,随访甲胎蛋白的频率肯定更高,必要时也要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的检查,提高肝癌筛查的早期发现率,肝脏B超随访肝硬化结节出现变化,及时行血管造影或磁共振增强扫描,甚至做肝穿刺明确结节性质。
另外,抗乙肝病毒治疗需要监测病毒量的变化,如果是普通试剂查乙肝病毒DNA,等病毒转阴后,一般要在下次复查时用高敏试剂确认病毒有无小于20(或10),如果检测不到病毒信号最好。治疗乙肝最重要的是长期维持病毒阴性。持续的乙肝病毒阴性,是控制肝病进展的关键。
这位网友尽管长期抗病毒治疗,但是最近一次的复查结果提示病毒没有真正转阴。病毒没有转阴,就容易再次出现肝炎活动,持续的肝炎活动,不一定会表现明显的转氨酶升高,但是会持续产生肝脏炎症,导致炎症吸收中形成了纤维化,甚至出现了纤维化的进展。
第二,及时优化、调整治疗
治疗乙肝出现了肝硬化伴结节,考虑抗病毒效果欠佳,及时调整药物方案很重要。这位网友单用恩替卡韦7年,病毒没有转阴,可以考虑联合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或者联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目的就是尽快让病毒转阴,考虑肝硬化阶段就算病情转阴了,还需要长期治疗,联合替诺福韦或许更好些,待病毒转阴后,依然要重视纤维化的进展。
为什么呢?去除病因后(或者维持病毒阴性),肝纤维化仍有可能继续发展。因为肝星状细胞活化后,即使没有炎症和细胞因子的作用,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星状细胞仍能持续表达细胞外基质,使纤维化得以延续,所以积极抗纤维化治疗也很重要。
目前这位网友出现肝硬化再生结节,需要积极抗纤维化治疗。如何治疗纤维化,最关键让病毒尽快转阴,确保维护肝功能的持续稳定,减少肝脏炎症的产生,同时长期抗纤维化治疗也是必要的,选择合适的抗纤药物进行长期抗纤治疗,也能改善肝脏基础,降低肝癌的风险。
第三,重视肝硬化结节的随访
乙肝进展到肝硬化,容易出现肝硬化的再生结节,但是临床上也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肝脏结节,如肝血管瘤、肝囊肿、不均匀(局限性)脂肪肝、肝腺瘤、肝包虫病等。其中,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鉴别一直都是需要重视的。肝硬化出现了再生结节,并不意味一定会发展到肝癌。但是部分再生结节,可以演变为小肝癌。
什么叫肝硬化再生结节(RN)?它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局灶性增生而形成的肝实质小岛,大部分结节直径在0.3~1.0cm。不典型增生结节(DN)是指一簇非典型性的肝细胞,直径常1.0cm。小肝癌是不典型增生结节进展出现一定量的HCC细胞,但整个病灶直径小于3cm。
尽管出现了乙肝后肝硬化伴有再生结节,但是如果能尽快实现病毒持续阴性,积极抗纤维化治疗,重视结节的随访,做好规律随访和复查,及时优化调整治疗,也能很好的控制病情,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