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郭沫若的诗歌名篇《天狗》,总能读出一种摇滚味道: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一一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一一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这首写于年的新诗,打着鲜明的五四时代狂飙突进、冲决一切藩篱的精神烙印,有人赞誉其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超人”的形象。
郭沫希的灵感来自切身体会,“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食,真好像遇着什么灾难一样。全村的寺院都要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吃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
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小时候读的书上,据我所能记忆的说:《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春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庭氏更有救目之弓和救月之矢。《谷粱传》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诸侯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这可见敕日月蚀的风俗自古已然。”
民国时期,竺可桢、鲁迅、邵力子等知识阶层则以此写过文童,表达过对民智未开、科学观念难普及的社会现状的担忧。据报纸的记载,直到20世纪40年代,发生日食,人们还照样敲锣鸣炮,高声叫嚣以求吓退天狗。从侧面可看出,此风俗之广泛深厚。
镜头拉回今日广东的雷州半岛,漫步街头仍可见散布全城的石狗雕像。村口、古道、巷口、门口、水口或古墓祠前比比皆是,石狗的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最早的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堪称中国一绝。古代雷州曾是俚、瑶、壮、侗、僚、黎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这种对狗的图腾崇拜,是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2万多只石狗在雷州半岛蹲守了上千年,成为当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吉祥物与守护神。雷州石狗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典籍文学到凡俗日常,神话传说中的狗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
盘瓠:族源传说和图腾崇拜
图腾神话是最早的神话类型,起源于先民们开始追问自己从哪里来。在中国.有关狗的始祖神话中,有使蒙古圣母阿阑豁阿感光受孕的“黄狗”或“天狗”(据说蒙古人认为其是狼),羌族神话里也说狗是大地的母舅,而最有名的莫过于盘瓠神话了,至今仍以活态的形式在苗、瑶、畲、黎等诸多民族地区流传。
据后世的注释引用,盘瓠神话最早见于汉文献中东汉应劭所撰的《风俗通义》,不过记载的书卷已散佚。现代人最熟悉也最详细的版本,出自晋代干宝的《搜神记))。
故事大体就是讲.高辛氏的王宫里有个老年妇女,患了耳疾,医生在她的耳朵里挑出一大小如同蚕茧的硬壳虫。将虫子放存瓠瓢中,用盘子盖住,不久竞变成了一条色花纹的狗,于是喊它为“盘瓠”。
当时戎吴部落十分强盛,屡次侵犯边境。于是国王向全陶捐募,如果有谁能取得戎吴将军的首级,赏金并分封城邑,还把自己的小女儿赐给他。某天盘瓠衔着一个人头到了王宫门外,正是戎吴将军的酋级,举众皆惊,国王问各大臣该怎么办,他们纷纷表态,盘瓠是牲畜,不能做官娶妻。
国王的小女儿劝说父王:盘瓠能为国家除去祸害,难道是仅凭狗的智慧和力量吗?当然有上天的旨意。称王的人须看重诺言.违背公开的誓约,会是国家的灾祸啊。国王听了害怕了,便让小女儿跟从盘瓠。
盘瓠带着公主登上人迹罕至的南山,他们最后在石洞中安居下来。国王悲伤地思念女儿。派人寻觅,但没有一个人能找到。
三年后,公主生了六男六女。他们在盘瓠死后结成夫妻,用树皮纺织,用草籽染衣料,喜欢穿五色彩衣,裁制的衣服都有尾巴装饰。
后来其母同到王宫,国王便派出使者去迎接那三对男女。盘瓠的后代衣着短小,讲起话来言语难懂,蹲在地上吃饭,喜欢山野,厌恶都市。
国王便依顺他们的意愿,赐予名山大川,称他们为“蛮夷”。
盘瓠的神话在不同的地域流传,版本会有出入,不过大都以“狗立功娶女子”为基本情节。
比如存黎族神话传说中,盘瓠变成了为国王舔舐治好脚疾而获赏。瑶族、畲族的神话,增加了“狗变成人”的情节,七七四十九天(各传说时间不等)扣存缸或者金钟罩里就可变为人身,但女主总有潘多拉式的好奇心,往往在最后一天忍不住偷看,盘瓠就变成狗头人身的形象。
为什么苗、瑶、畲、黎等少数民族以狗作为自己的祖先?
这种追溯难有确凿定论。
神话创造的心理时刻也许漫漶难辨了,但盘瓠神话却已切实融入这些民族的风俗生活之中。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称为“祖图”,代代相传,每年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
狗建奇功:谷种起源与义犬救主
在不少民族的神话中,狗还充当了拯救祖先于危难之间,对人类施恩授惠的恩人。
在城区,狗的地位比较高。藏区流传着青稞与狗的故事,神派狗去遥远的世界寻找种子,狗排除了万难,终于有天叼着青稞穗子同到了藏区.藏民才开始种植粮食。
在另一个传说中,当人们富足起来,开始不珍惜粮食大量浪费,把粑当玩具,神灵大怒,将青稞穗子一一削去(传说起初青稞有九个穗子)惩罚人类,削到最后一个时,狗突然大叫:“留下我的一份”。这样神才留下了穗子。
不少地区的民间传说中,狗都是带来谷种的大功臣。
有的版本中,狗漂洋过海跑到天上,存谷种上打了个滚,浑身上下沾满了谷粒,不过回程浮游天河时,身上的谷粒都被水冲洗掉了,仅翘着的尾巴上剩下几粒谷子带回人间,然后才有了水稻。
这可能是一种拟形的联想创造,狗尾巴草因形似狗尾而得名,先民最早把野生的狗尾巴草作为饲料种植,后逐步驯化为今天栽培谷子的最早类型栗(即未去壳的小米,属禾本科狗尾草属)。或许带来了这一类神话的灵感。
神话渗入传统习俗,白马藏族每当新年正月初一凌晨鸡叫头遍,各家门前点一堆火敬神,祝愿农业丰收,此日先喂狗,以示崇敬。至今人们每年青稞收获后,第一次磨出的糌粑也要先喂狗。农历七月初七“尝新节”,是仡佬族和莆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的传统节日。
农人们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叫作尝新。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将新米饭喂给狗吃,然后按家中长幼次序尝新米饭。
北方满族也有崇狗的习俗,不杀狗不吃狗肉。也不戴狗皮做的帽子套袖等。这一习俗当然和骑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狗作用很大,不仅可以看家狩猎,冬季还可拉爬犁。
满族中还流传着一则“义犬救罕王”的传说。
说的是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有一次被明朝总兵李成粱派兵追赶,逃无可逃,躲到了一片荒草甸子里。追兵找不着人,就纵火点着了荒革荡,火势蔓延悄急之际,努尔哈赤带着出逃的黄狗跑到水泡里,一身水,在他身上打滚,来回许多趟用湿毛去压周边的草。
努尔哈赤得救了,黄狗却累死在他身旁。从此罕王立下规矩,满族人不得吃狗肉。
位于辽宁的清帝祖陵清永陵,据说有一处罕见的“尊犬”象征。其四碑亭石券门左右石柱上刻着浮雕“坐龙”,昂首张口似长吟,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有前腿爪与地面相接,远看如同两条坐在地上看守大门的狗。
清帝陵寝中游龙、团龙、盘龙、升龙、降龙随处可见,但“坐龙”雕饰唯永陵所仅见。有学者对其解读为满人风俗中对狗的尊崇,还有人将“坐龙”理解为,清初的统治者希望龙像忠实的猎犬一样永保大清王朝稳坐江山。
最具战斗力的哮天犬
若论中国民间最有名的猎犬,大概要属二郎神的哮天犬了。
作为知名度超高的神仙之一,二郎神在唐代就已出现,从猎神逐渐糅合水神的职能。
二郎神被叫过李二郎(原型为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的儿子)、邓二郎(原型为晋代将军邓遐,斩蛟被百姓立祠祀之)、赵二郎(原型为隋朝蜀地道士赵昱,也是斗杀蛟龙平息洪水,后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等等,直到人们将他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杨戬挂上钩。杨二郎的名声才后来居上。
总的说来,二郎神是几种民间神祗的归并。并历经演变,比如这位不服管的天帝外甥.曾是劈桃山救母的叛逆主角,而在传说《宝莲灯》中却身份对调。一变为打压沉香的压迫者。但无论如何演变,哮天犬始终不离不弃。二郎神最重要的形象特征便是:l一只眼、哮天犬和三尖两刀刀。某些时候还会“架鹰牵犬”.带着一只“扑天鹰”,所谓鹰犬,就是这种标准搭配。
哮天犬的战斗力如何呢?它在《西游记》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天庭请来二郎神协助。观音菩萨说耍用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
太上老君劝道,不要把你瓶子砸碎了,还是用我的金刚琢吧。“话毕,自天门上往下一掼,滴流流,径落花果山营盘里,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
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搁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第二次是在《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不打不相识的大圣和二郎神、梅山六兄弟(即前述的七圣)已结为兄弟,惺惺相惜,梅山六兄弟甚至喊“孙悟空哥哥”,二郎与悟空“携手相搀”。
这同是九头虫成精,化作祭赛国的驸马,偷走金光寺塔顶的舍利佛宝。护法三人组打不过,请二郎神兄弟们来帮忙。第二天战斗激烈:“齐天大圣与七兄弟一拥上前,枪刀乱扎,把个龙孙剁成几段肉饼。那驸马见不停当,在山前打个滚,又现了本象,展开翅,旋绕飞腾。
二郎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那怪急铩翅,掠到边前。耍咬二郎;半腰里才伸出一个头来,被那头细犬,蹿上去,汪的一口.把头血淋淋地咬将下来。那怪物负痛逃生,径投北海而去。”
《封神演义》中哮天犬也客串了几次。往往都是杨戬趁敌不备“暗放”哮天犬,它专捡要害部位下口,不是将赵公明的颈项咬伤.就是将碧霄、邓婵玉的肩膀颈子连皮带肉扯下一块来,凶悍异常。虽然哮天犬大多时候都是配角,不过在缠斗时分,它往往这么冷不防地冲出来咬一口,对手几乎都旋即鸣金收兵、落荒而逃,相比其他的神仙神兽多是坐骑,哮天犬算得上是最得力的“神助攻”了。
哮天犬常被画成黑狗.它应该是白色的。
《封神演义》中有诗如此形容:“仙犬修成号细腰,形如白象势如枭;铜头铁颈难招架,遭遇凶锋骨亦消。”哮天犬在书中还常被叫作“细犬”,它其实就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细腰猎犬,距今已有千年的豢养历史,主要有山东和陕西两种品系。
山东细犬又分长
毛和短毛两品类,长毛叫幡子,短毛叫光板。细犬头小腿长腰细,善奔跑,跟灵缇很相似。相比而言,速度爆发力比灵缇稍差,但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远超后者,衔取欲望、捕猫欲望也较灵缇为高,是一种优秀的猎犬。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曾画过一套《十骏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犬谐音“十全”,当然切中“十全老人”乾隆帝的欢心。
清朝宫廷的动物画主要特点是写实.画狗画马都跟今日照相差不多,名字和进献人的姓名标注得一清二楚,说明这些狗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十条名犬的名字华丽非常,名日:“霜花鹞”“啖星狼”“金翅猃”“苍水虬”“墨玉璃”“茹黄豹”“雪爪卢”“蓦空鹊”“斑锦彪”和“苍猊”,除了最后一幅“苍猊”是藏獒,其余的本都属细犬。
进献的狗是供皇帝围场打猎时用的,据说康熙皇帝当年狩猎时最偏爱一种细犬,经常被当作护卫犬来用,因而此犬得名“康熙细犬”。
出口东渡的天狗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篇《偷桃》比较有名,写的是小儿顺绳爬上天偷蟠桃,大概被发觉了,一时头颅四肢从天上纷纷掉落下来,让人惊骇。
他的故事可能脱胎于明代多有记载的笔记小说。说的皆是有道法可令小儿上天偷仙桃,但他们多被守护天庭的天狗所伤,咬得肢体破碎。
神话中守护南天门的天狗,有的就说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有的说是嫦娥奔月故事中,后羿那条舔了几口灵药、随她一同飞升上天的黑狗。
清代还流传天狗会存晚上吃小儿的传说,“故妇女、婴儿多忌之”,认为道教神仙张仙可射天狗,保护妇婴平安,并衍生出“送子”的寓意。此民众多在家中悬挂《张仙射天狗》之图,这一习俗在福建地区依然存在。
追溯起来,天狗这种动物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又西三百里,日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日天狗,其状如狸而自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文中所述的天狗,看上去是种头部白色像野猫的动物。本是御凶的吉兽,后来却变为汉晋以来占星的大凶之兆。这可能是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的源头:“有巫山者……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天狗演变为彗星和流星的代称,预示的基本是兵灾、伏尸流血等负面事件。唐代杜甫还写过一篇《天狗赋》,将安禄山比喻成天狗.提醒皇帝要对其提高警惕。
伴随佛典汉泽的过程,中国天狗与印度神话逐渐结合。
印度著名的“搅动乳海”的神话中,天神和恶魔阿修罗共同搅拌乳海,企图从中得到长生不老的甘露,其中恶魔一方一位叫罗喉的檀奴诸子变成天神模样饮了甘露,在他吞下的那刻,月神与日神揭露了他,提有法宝神轮的世尊砍下了他的头,甘露已到达喉咙,于是只有他的头获得了永生,从此与日月神结下了仇恨,他的头要追逐食日月。
罗喉的形象后来与印度天狗相混合,直接影响中国开始出现了天狗食月之说,渐渐改变了传统的蟾蜍吞月、赤鸟食日的神话,在明代成为主流。
著名佛教故事“目连救母”传入中国后,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变种,增添了许多情节和描述。
佛陀的大弟子目连之母心地不善,屡劝不改,一日还恶意请来僧人骗他们食肉包子,死后因此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得超生。
目连凭借佛陀的锡杖才得入阿鼻地狱见到母亲,他悲伤地祈求佛祖,佛陀于是放光动地,大破地狱,目连母转成恶鬼。
目连又依佛谕广造盂兰盆,出其母与饿鬼道而成为黑狗,目连七日七夜诵经忏悔,才使得其转人身。
民间有些流行的传说,将目连的故事与日月食现象附会,说的是其母未脱狗身时,报复上天,会奔逐吞食日月,需要敲锣打鼓才能吓退它。
中国的天狗也曾“出口”国,漂洋过海来到了东瀛,后演变为日本史上三大妖怪之一的天狗(另两大是酒吞童子和九尾狐玉藻前)。
日本对天狗最早的记录出现在《日本书纪》的舒明天皇条中
“九年二月戊寅,大星从东流西,便有音似雷”,
在中国留过学的僧人晏答曰,“非流星,是天狗也。其吠声似雷耳。”
这位回国后开设讲堂专讲《周易》的高僧,将中国的观念带入日本。
此后多年间,日本未有任何关于天狗的记录。等到天狗再次登场,越来越染上本国特色。
平安中期的《宇津保物语》中,天狗变成了山中抚琴者;
平安末期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中,天狗是多会幻术的鷄鸟,半人半鸟形象,常和僧人捣乱,将没有慧根的僧人拖到山顶。
日本著名的怨灵崇德天皇,临死前发血誓要将五部大乘经之大善根抛人三恶道,据说他不理发、不剪指甲,“在活着的时候便变成了天狗的模样,死后化为了大天狗,让天狗的怪物指数猛增。
日本台密与东密的两派斗争,也反映在了天狗的演变中。被认为坠入天狗道的多是天台宗比叡山的高僧,这很可能来自东密僧人的编纂,从此心怀怨念、堕落的僧人会变成天狗的说法开始流行。
经过千年的本上化改造,日本天狗早已与中国天狗大相径庭。
其最为大众所熟悉的形象是赤面、红红的长鼻子,穿着修行者的衣服,手持团扇或铁杖。
还有一种鸦天狗,则是鸟头人身。天狗的出现会招致天下大乱,据说它们还喜欢把迷失在森林里的人拐走,世人把这种失踪又称“神隐。
崎骏的动画片《干与干寻的神隐》中,糅合了许多日本传统的妖怪文化,比如大反派汤婆婆的许多特点就与其原型天狗如出一辙。现在日本的很多寺庙、神社都可看到天狗的形象,他们更多作为“山神或“山人受到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