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科动物,虽然耐力不够持久,但擅长于藏在隐藏的地方,借助自己的速度来突袭猎物,它们是一种能将自身战斗力强化到极致的猎食者,在同体型动物面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我们熟知的老虎和狮子,通过自己高超的爆发力,通常能在和猎物搏斗的过程中将它们一击致命,毫无疑问,它们都属于各自栖息地的顶级掠食者,但本文要讲的猫科动物猞猁,体型虽然不够出色,又有一副萌萌的外表,但它们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同样具有较好的生态位。
猫科动物的反应速度通常很快,不管是家猫还是猞猁,在体型比自己小,甚至相当的动物面前,从不会吃亏,但它们的能力又不仅限于此,在特定的环境下,猞猁能击败很多体型比它们大的动物,比如欧洲野狼,从而在物种竞争中取得胜利。
在自然界中,狼是群居动物,最擅长于群体作战,群体的力量往往是宏大的,所以它们潜在的天敌很少,但生活在欧洲地界白俄罗斯纳利博基森林里的野狼,却时刻面临着猞猁的威胁和滔扰,猞猁甚至能把那里的狼杀到断子绝孙的地步,也因此获得了“屠狼机器”的称号。
猞猁为何这么凶猛呢?猞猁屠狼的传说是真的吗?占据体型优势的野狼在猞猁面前又为何不堪一击?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关于“屠狼机器”猞猁
文章前面也提到了,猞猁,是板正的猫科动物,它们和猫长得实在是太像了,可体型又远远大于猫,它们的体长约为90~10厘米,体重为18~2公斤,拥有一条短短的尾巴但四肢十分健壮。
猞猁可爱吧,可爱,很多人看到甚至忍不住要去摸一下它们毛茸茸的脑袋,正所谓万猫皆可撸,但看到它们千万不要这么做哦,否则会很危险。
在形态方面,猞猁的耳尖处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上体主要由棕褐色,棕黄色或麻褐色的短毛覆盖,腹部带一点黄白色,尾端则呈现出黑色,此外,成年的猞猁还有一簇白毛挂在脸颊之上,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充满威严和智慧的老者。
猞猁除像猫之外,和欧亚野狼倒也颇有几分挂相,所以猞猁也被称为狼猫,和一般怕冷的猫科动物不同,猞猁更喜欢栖息在寒冷的高山地带,这和同样喜寒的欧亚野狼有了面对面“摩擦”的机会。
猞猁是对猞猁属下所有动物的统称,目前地球上的猞猁有四大家族,分别是加拿大猞猁,短尾猫,西班牙猞猁和本文着重介绍的欧亚猞猁,其中只有欧亚猞猁被称为屠狼机器,那是因为只有它们,才有和狼群一较高下的机会和实力。
和其他猫科动物一样,猞猁生性机警且反应灵活,高耸的耳朵经常转动,它们的听觉系统往往都很发达,周围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躲不开它们耳朵的侦查,猞猁甚至能靠自身的听力优势,准确定位到数十米外正在寻食的老鼠。
敏感锐利的视听觉和矫健有力的身姿练就了它们一身捕捉鼠兔的好本事,猞猁和家猫一样,也喜欢捕捉一些老鼠来打打牙祭或充当饭后甜点,不过,如果你认为它们只能像家猫一样通过捕捉些小鼠类来填饱自己的肚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比起干抓老鼠这种毫不费力气的事,猞猁更喜欢应对更具挑战的事情,它们的胃口通常很大,对入口的食材也比较挑剔,最爱吃的食物是兔子,但也经常猎食狍子之类的中大型兽类。
猞猁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睡觉,晚上的高寒山地便成为了它们狩猎主场,一场场降维打击和弱肉强食的厮杀,在夜幕降临之际即将拉开帷幕。
单打独斗的猞猁是怎么狩猎的?
猞猁是独居动物,喜欢独来独往,这就注定它们不能像狼或斑鬣狗那样,凭借着强大的群体力量,对猎物进行围攻,以较少的个体损耗取得较大的胜利。
猞猁通常都是单打独斗,小小的身体里却蕴藏着一颗睥睨天下的野心,它们或许压根儿就不屑于邀请外援,猫科动物向来就比较高冷。
按道理,猞猁捕猎时,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四肢粗壮且身体矫健的优势成为一个善于奔跑的猎手,可事实是,它们并不热衷于追捕,而是会借助周围的灌木丛或者石头作为掩体,悄悄埋伏在猎物经常出现或路经的地方。
待猎物出现在视野中并逐渐靠近之时,猞猁会出其不意地冲出来,展示自己锁喉的绝技,对体型比自己大的猎物的脖颈之处发起致命攻击。
当然,猞猁也有失算的时候,每一次的潜藏不一定能等到心心念念的猎物,反而会遇到心生畏惧的天敌或其他危险,这时的猞猁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爬到就近的树上避难,若来不及躲避,它们则会躺在地上装死,很多动物并不吃已经死去的猎物,凭借这点,猞猁在大多数时候都能化险为夷。
而在狩猎过程中,如果到手的猎物又不幸从嘴角逃走,猞猁并不会穷追它们,而是静静回到此前潜藏的老地方或换个地方继续埋伏,耐心等待着下一次机会的到来。
它们的忍耐性极好,抗饥饿能力优秀,通常能在一个地方卧上几个昼夜,静悄悄的等到猎物出现。关于这点,我们可以说是猞猁的生性比较慵懒,但这貌似是所有猫科动物的一个通病。
不过细想一下,这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不过多地消耗自己的体力,穷追得不到的东西,而是重振旗鼓,蓄力待发,耐心等待自己能抓得到的。
这种生存哲学,往往能使单打独斗的猞猁将自己养的膘肥体壮。
猞猁还是个出色的攀爬能手,在两棵树之间来回穿梭难不倒它们,所以它们也能捕食树上的鸟类或松鼠,尤其是在夜间能得心应手地猎取在树上过夜的小动物。
总而言之:猞猁是一种体型中等,生性机警灵活,擅长于埋伏,狡猾而又谨慎的猎食者,凭借着这些本事,猞猁有时连凶猛的狼都不放在眼里。
狼真的打不过猞猁吗?
狼是犬科动物,猞猁是猫科动物,犬科动物和猫科动物似乎是天生的死对头,我们向来听说过狗压制猫,那是因为它们体型占据一定的优势,而猞猁和狼在体型上也有一定的差距。
但猞猁压制狼的这种说法你听过吗?这绝非道听途说,而是实有其事。
先来看一个案例,年,白俄罗斯境内发生了一件奇闻,一只欧亚猞猁通过奇袭拉扯战术,在半个月内连续杀死了只母狼和8只幼崽,甚至还将前来寻仇的狼王打成重伤,这只猞猁凭借一己之力,差点灭了一支小型狼群。
在欧洲地区广泛流传一句话,叫“老虎不在家,猞猁称大王”,猞猁也被称为迷你版的老虎,生性凶猛暂且不论,它们的爪子也十分锋利,能轻而易举地撕开猎物的皮肤,在灵活使用爪子方面,和部分不会使用爪子的犬科动物相比,猞猁占据着轻车熟路的优势。
白俄罗斯的纳利博基森林,是猞猁杀狼最多的地方之一,白俄罗斯的动物学家们曾做过一个观察实验,从年到年的20年时间内,他们对纳利博基森林里猞猁和狼的生存竞争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记录和研究,最后研究结果显示:狼幼崽的成活率和猞猁的分布密度呈反比例。
说的直白一点,也就是说,猞猁分布数量越多且活动越频繁的地方,狼群幼崽的存活率就会大大降低,猞猁的存在,对狼的繁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猞猁之所以能够战胜狼,凭借的,是在丛林法则下修炼的智慧,猞猁并不会攻击所有的狼,成年狼的体重为45公斤左右,而猞猁的体重只有它的2/。
猞猁在一头成年狼面前并不占据体型优势,但它们会根据自己的实力,对狼群中的幼狼、亚成年公狼和怀孕的母狼痛下杀手,而这种战术也让野狼苦不堪言。
擅长合围的狼群,为何不对猞猁展开报复性攻击呢?
这就涉及到欧亚猞猁和欧亚狼群的生存环境了,以两者频繁出现的白俄罗斯的纳利博基森林为例,这里水草丰茂,集聚了大量的食草动物,从而也吸引了猞猁和狼群来这里安身立命。
植被茂密的森林,掩体居多,是猞猁展开偷袭和伏击最得心应手的地方,而对擅长于群体出击的狼群来说,这里却成为它们的劣势,茂密的森林并不适合围猎,这就使狼群失去了群体优势,但狼群又不想离开这里,毕竟这里食物丰富。
这就给猞猁创造了机会,猞猁会神不知鬼不觉得去狼群的领地“偷家”。
首先,猞猁可以凭借自己敏锐的嗅觉,轻松定位到狼穴所在的位置,同时也可以预先察觉和躲避附近潜在的危险。
接下来就是慢慢接近狼窝了,面对猞猁的到来,成年的野狼往往可以明哲保身,但猞猁会巧妙地避开它们或者等它们离开窝穴外出觅食的时候才进行偷家,总之猞猁一般不会与成年公狼展开正面冲突,而是会选择对狼群中的“老弱病残”下手。
即使这些成年的公狼意识或发觉到自己的家被偷想要追上猞猁展开报复时,猞猁只需爬到附近树上,公狼便无可奈何。
想必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疑问,猞猁为何要执意与狼过不去呢?猞猁费尽心思地寻找狼窝并冒着受伤和死亡的危险,也要对狼群展开一波偷家行为,猞猁这样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猞猁为何要与狼过意不去?
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猞猁和野狼在食物链上存在竞争关系,而生存领地的高度重叠,使得这种竞争关系更加激烈。
猞猁和野狼都是食肉动物,尤其是欧亚猞猁和欧洲野狼几乎生活在一个区域,这就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一个地区的生存资源即使丰富,但同样有限,猞猁和野狼都是顶级猎食者,为了生存或为了得到更多的食物,两者必定会产生竞争,但竞争就意味着受伤和死亡。
野狼可以吃掉猞猁,而猞猁同样也可以吃掉野狼,谁被谁吃,这就涉及到一个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法则,另外,谁能在搏斗方面占据更多的优势,包括体能优势和智慧优势,谁就拥有更高的生态位。
其次,猞猁也受到了野狼的威胁,它们的幼崽同样面临着被野狼分食的可能。
既然大家都是食肉动物,也就不存在谁更加本分,谁更加过分的说法,尤其是在大自然中,向来都是弱肉强食,这是由生存本能所驱使的。
野狼和猞猁存在互相“偷家”的现象,而猞猁和其他猫科动物不同,它们会在母猞猁养育幼崽的时候充当保镖和猎手,践行作为父亲的本职工作,除了要给家庭提供一定的生存资源之外,还要承担起清除家庭所有威胁的责任。
所以在这个特殊时期,雄性猞猁会四面出击对潜在的危险逐一清除,欧亚猞猁最大的天敌就是狼,当然还有雪豹,不过狼群的威胁要更大一点,所以猞猁和狼群的一场恶战不可避免,这其中,既是觅食的生理冲动所致,也包含了求生的本能。
结语
作为“屠狼机器”猞猁,在欧亚地区基本没有什么天敌,因为它们会爬树,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躲避危险,至于曾令人闻风丧胆的狼群,在猞猁面前,倒显得有点招架不住了,这是自然界的一环扣一环,但最终也是环环相扣。
原因在于,人类大面积开发导致生境破坏以及偷猎行为时有发生,使得野生猞猁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当然,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加入到拯救猞猁的行动当中,不仅重新引入,还在大面积饲养,这对恢复它们的数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现今在很多动物园里,也能看见它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