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教育部年组织44所综合类和理工科为主的直属高校定点扶贫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1所直属高校参与滇西专项扶贫任务。年,为进一步强化帮扶力量,又新增20所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年以来,共有32个直属高校集体和个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和脱贫攻坚先进表彰。
十年来,各直属高校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4.35亿元,帮助引入企业个,引入企业实际投资额.6亿元。教育部连续举办六届直属高校、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活动,遴选出个特色案例。分领域成立高校帮扶联盟,共有所部属省属高校和企业参与,形成了北京大学“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等一批发挥联盟作用、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工作模式。
各直属高校充分发挥学科、科技、智力和人才优势,与帮扶县密切配合,在教育帮扶方面,十年来累计培训教师11.64万人次。在产业帮扶方面,十年来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77.76万人次,帮助制定规划类项目项,落地实施科研项目项。在健康帮扶方面,深入开展医生和设备支援、医护人员培训、巡回医疗和卫生知识宣传等工作,一大批帮扶县历史医院。复旦大学在云南为2.5万余名乡村儿童开展免费先心病筛查及手术,四川大学在藏区开展包虫病义诊3.4万余人。
在消费帮扶方面,通过建立高校“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后勤采购、工会购买、师生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十年来累计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1亿元,在国家消费帮扶“”平台购买额度始终处于中央单位的前列。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紧紧围绕服务乡村五大振兴,组织直属高校开展了项创新试验项目,这也是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推进的重点工作。
各直属高校将“大思政课”走进乡村、贴近群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出余名师生深入西部7省区个县开展乡村调查,形成了西北地区乡村类型调查报告,学生撰写的《乡村振兴的青年实践》出版。历年全国脱贫攻坚考核第三方评估、工作普查、资源调查等,高校师生成为绝对主力。各学校发挥学科人才和研究优势,成立乡村振兴研究机构42个。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履行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牵头职责,推动各校紧盯“发展”主线,聚焦乡村“五大振兴”,发挥带头表率作用,持续展现振兴路上直属高校的担当、作为和贡献。(新民晚报驻京记者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