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寄生在细胞内引起的流感样疾病。
弓形虫病经常引起流感样症状,通常情况下无需治疗即可消退。然而,一些人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寄生于细胞内的弓形虫,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部位,破坏大脑、心脏、眼底,使人的免疫力下降,从而罹患各种疾病。
孕妇和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患弓形虫病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关于弓形虫病的快速知识点:
·孕妇和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发生感染风险最高。
·虽然大多数受弓形虫病影响的人没有出现症状,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和严重的并发症。
·如果孩子患有先天性弓形虫病,就会导致听力丧失,智力障碍和失明。
下面将从症状、并发症、病因、治疗以及危险因素几个方面对弓形虫病进行介绍。
症状
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寄生虫引起的。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弓形虫感染起初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但也有些人会表现出流感样症状,如:
·身体疼痛
·淋巴结肿大
·头痛
·发热
·疲劳
症状通常持续一个月或更长时间。
对于那些感染艾滋病病毒或患有艾滋病的病人、化疗病人、器官移植的病人等免疫系统受损的群体,可能会使以前感染的弓形体寄生虫激活。
因此,他们可能会出现以下更严重的症状:
·头痛
·意识障碍
·协调能力差
·癫痫发作
·肺部感染
弓形虫病患者也可能会出现视觉问题,因为寄生虫经常会感染眼睛。这被称为弓形虫眼病,可以在任何感染弓形虫的人中发生。
弓形虫眼病可导致眼睛出现以下症状:
·视力下降
·视力模糊
·发红
·疼痛,尤其是暴露在强光下时
·视网膜脱落
如果一名妇女在怀孕期间感染弓形虫,她将面临传染给新生儿的风险。在怀孕早期,可能导致流产,而出生于寄生虫的婴儿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癫痫发作
·脾脏肿大
·肝脏肿大
·黄疸
·严重的眼部感染
大多数情况下,婴儿出生时不会出现症状。然而,许多人会后续继续发展成弓形虫病的典型症候,例如听力丧失,精神发育问题或眼部感染。
并发症
弓形虫病感染的并发症取决于年龄和健康状况。
免疫力正常的健康个体:具有健全的免疫系统的个体感染后通常不会引起任何长期的健康后果。然而,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眼部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失明。
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免疫系统较弱的个体最常见癫痫发作和脑炎。
年幼的孩子:如果孩子在子宫内感染弓形虫病,他们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听力丧失,精神残疾和失明。脑瘫也可能是弓形虫感染引起的。
病因
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可以防止寄生虫的传播。
我们可能通过以下方式感染弓形虫寄生虫:
·吃未煮熟或受污染的食物
·用污染的刀,器具或砧板准备食物
·经口接触受感染的猫粪
·通过清洁垃圾箱,园艺,皮肤接触暴露于受感染猫粪的食物
·母婴传播
·吃未经洗过的水果和蔬菜
·喝污染的水
·处理未煮熟的污染肉后,手部未清洁干净
·在极少数情况下,因移植接受感染器官或输血
良好的卫生和安全的食物可以帮助防止弓形虫的传播。
治疗
弓形虫病并不总是需要治疗,特别是在健康个体中。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孕妇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建议使用药物来降低弓形虫感染的严重程度。
有症状的健康人:医生可能会建议用药物治疗,如乙胺嘧啶(Daraprim)和磺胺嘧啶。然而,症状通常会在不需要治疗的情况下消失。
服用乙胺嘧啶期间可能建议您服用叶酸,因为乙胺嘧啶可能会中断矿物质叶酸的吸收。药物的副作用包括抑制肝脏中的骨髓活性和毒性。
当需要治疗时,可以使用药物来清除弓形虫体
感染艾滋病毒或患有艾滋病的人: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包括服抗病毒治疗、增强免疫力以及各种对症,加服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或克林霉素(Cleocin)。然而,克林霉素可引起严重的腹泻。这种治疗可能是终身的。
孕妇和婴儿:
如果妇女在怀孕期间将弓形虫病传染给胎儿,通常建议用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治疗。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弓形虫细胞,只是会迫使它们在某些组织中保持休眠状态。
由于母亲和胎儿都可能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因此该治疗仅适用于妊娠16周后发生的极端感染病例。一旦出生,婴儿可以用包括乙胺嘧啶,磺胺嘧啶和叶酸的方案治疗。
风险因素
弓形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它。
然而,感染弓形虫病和发生严重感染风险最高的人还是怀孕妇女和免疫受损的人群。
包括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以及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者。
展望
弓形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
虽然弓形虫病如果不进行治疗或未被识别可能会产生持久和破坏性影响,但可以用药物进行有效治疗,甚至可以在感染严重之前治疗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婴儿。
然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可能会将弓形虫病作为终身疾病。
作者:医院急诊科研究生
审稿人: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传播专家团团长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医学媒体联盟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会长
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
本期编辑:刘欢欢
注: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