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补足阳气,冬天不生这些病
TUhjnbcbe - 2024/3/8 17:39:0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养生理论很多人都听说过,养阴季不是应该补阴吗,为啥还要温补阳气呢?

你以为春夏养阳就是补阳,秋冬养阴就是补阴啊,那就大错特错了!

《*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说养生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四季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春夏阳气生长旺盛的时候,我们应当随它生发成长,不损耗它;秋冬阴气生长,收敛闭藏阳气的时候,养生也要顺其敛藏之性,养阴让它壮大。

而且国医大师李可老先生说,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他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症十之有八九,而纯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

到底什么是阳气?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阳气就像太阳一样,给我们温暖,促进万物生长;*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而且「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有抵御外邪的能力!

阳气不足,易患5种小病痛

也许说阳虚寒湿症你没感觉,要说下面这几种小病小症,你一定深有感受,这些都是阳气不足、体内寒湿重的表现!

手脚冰凉捂不热

怕寒怕冷又怕风

胃寒胃痛腹泻

频繁的感冒咳嗽

夜尿多睡眠差

1、手脚冰凉

阳虚则生外寒,阳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手脚冰凉,夏天感觉还好,一到冬天手脚就像冰块一样,睡一晚都捂不热,只有泡脚后马上睡觉才能暖和起来。

虚得越厉害,手脚的温度就越低,而且不仅手脚凉,膝盖以下、胳膊肘以下都是凉的。这是因为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血液循环差。

不过有一种冷,跟阳虚的冷要区别开来,就是四肢末端冰凉,手到了胳膊那里就不凉了,脚到脚踝以上就不凉了,这种情况,往往是肝气不舒畅,导致气血壅滞,阳气闭塞于内,不能通达四肢。根本原因不是虚了,是堵了。这种情况温补阳气效果不大,反而容易上火,需要行气活血。

2、怕寒怕冷又怕风

这种怕风怕冷是长期的,不是暂时的,穿衣服总比别人多,耐热不耐寒,常年低温偏低。头怕风吹、后背怕凉,但生病很少发高烧,往往是低热,到7度多就很难受了,吃退烧药也不好退。

阳气足则机体功能状态就饱满,阳气虚则功能状态低下,化生的热量也不够、抵御外寒的能力也差。

不过气虚也会怕冷怕风,不同的是气虚一般会出现稍微活动就气喘、出汗,这种情况补脾胃、补气,效果比较好。

、频繁的感冒咳嗽

《*帝内经》中有句话说:“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让人防不胜防。

但阳气足得人没事,就算病了,头疼、发烧、咳嗽、全身酸痛等,看起来很严重,但来的快去得也快;而阳虚的人抵御外邪的能力弱,变天换季或者穿衣服少了点就会感冒咳嗽,而且好得慢,但生病时的症状并不是那般轰轰烈烈。

因为疾病的表现就是阳曲与外邪斗争的一些反应,阳气不足时,跟外邪斗争的能力就弱,外邪一路长驱直入,所以身体的反应就会轻一些,但因为外邪进入身体比较深,在身体盘踞的时间长,自然就好得慢了。

4、胃寒胃痛腹泻

有些人特别容易感觉胃部发冷,一受凉或吃些寒凉的就肚子痛、拉肚子,有时候没什么原因就是无缘无故拉肚子,要是夏天吃饱了再吹空调,又吐又泻。平时大便也经常不成形。

这都是阳虚、脾阳不足引起的。阳气是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人在生下来以后,脾胃靠后天饮食化生之气血,是后天之本,是五脏的后勤部,如果脾阳不足,运化能力差,脾胃之气不能持续的供养五脏,最后阳气就会越来越虚。

所以平时不要贪凉的,过多的吃吃冰的饮料冰激凌、啤酒凉茶、寒凉的食物,会伤了脾胃之阳;也不要过用抗生素,这也会损伤阳气。

尤其是南方人,不要感觉天气热没关系,事实上南方人阳气的损伤要比北方大得多,南方属火,加上外界的热使身体的阳气不断释放,里面的阳气本来就虚,在这种情况下又喜欢吃冰的喝凉的,对阳气的损伤就更大。

还有些人感冒发烧,用大量的抗生素,表面上把热压下去了,但里面的寒并没有散出来,而且也伤了脾胃和阳气,这样就留下了病根,一旦遇到相同的环境,就又发病了。这也是很多人反复感冒发烧的原因,特别是孩子,经过抗生素治疗后,一两个月反复一次。

5、夜尿多、睡眠不好

有的人没老,但晚上没喝多少水,上床睡觉之前也上厕所了,但睡到半夜还是要起夜,甚至要起来好几次,第二天早上起来昏昏沉沉,白天没精神。

这是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运化利用,很快就变成废水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也是清长。

不做耗散阳气的事

我们的阳气不仅要充足,还要沉实,就像地下的原油一样,不应该被过度开发。所以比起补阳,改变生活方式、不再损伤阳气更为重要,一边补一边耗,没什么效果,因为补的没有耗得快啊。不做以下损伤阳气、耗散阳气的事,才是最有效的补!

1.熬夜,总是超过2点也不睡觉

2.冷饮和凉茶是日常饮品,喜欢吃生冷寒凉

.离空调近一点,才够凉快;空调温度调的很低

4.习惯光脚穿鞋,气温不高就穿凉鞋;天冷露着膝盖穿短裙;夏季空调下穿衣单薄。

5.过度节食,营养不良。

5.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阴暗湿冷的环境。

6.长期、大量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解*中药等。

7.长期大量运动,或喜欢桑拿,出汗过度。

8.汗出当风,大汗淋漓之后,喜欢吹风,甚至洗凉水澡

驱寒补阳,全身暖洋洋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寒邪侵犯人体,都是从表到里的,由浅至深的,所以当有外寒时要及时驱除。驱寒有三个特别简单的办法,谁都能办到:晒太阳+泡脚+生姜红糖水

阳光一照,阴霾尽消。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大人小儿都要常晒太阳。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几日,则令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

冬天,大人在有太阳的时候,可以晒晒手心、后背、头顶,如果风大就隔着玻璃晒,晒到身体发热,寒气重的人会边晒边打喷嚏,还有人晒太阳就流清鼻涕,这都是在排寒。

再一个就是养成每天晚上泡脚的习惯,有些人觉得泡脚麻烦,我觉得没有什么比泡脚更简单的了,一壶开水,一个泡脚盆,一边泡一边添水,还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看看书,什么也不耽误。

而泡脚最好用温胆汤来泡,这温胆汤乃中医经千年研制出的,专用于去湿化痰古方,此方原先是只用于口服的方剂,后来经时间发展就被后人开发了“泡脚”一功,你看,泡泡脚即少了吃苦药的那种烦恼,而且还成了睡前放松一种享受。

那么温胆汤的材料都有什么呢?首先,有化痰祛湿作用的陈皮肯定是有的,据中医实践可知,陈皮有化痰之能,并且又含理气行气之功,这人身中气一旦足了,就会把身体内的痰气等害气向外推送,故而这陈皮入水一泡,就有了活气排痰的功效。

其次利水祛湿的茯苓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发现,茯苓这个药材十分的神奇,因为它的行水能力简直是太好了,它不但可以使上下焦的水气互通,它还可以把我们体内多余的水气通过皮肤排泄出来,这样上下焦水气一通,小便自然也不会*浊粗短了。

再者温胆汤内还有一味可以打开身体淤结的药材:半夏,中医认为半夏:“有辛温善散,理气开郁,燥湿化痰,祛湿散结之效果。”,是以七情六欲九气所结,这半夏都能一一化开。

最后,你像能破痰除痞的枳实、能清热化痰的竹茹和甘补脾胃的甘草它都一一涵盖在温胆汤中,可见拿此方泡脚,不仅可以全方位温阳行气,同时在保持去湿化痰的作用下通降胃气,另外还可以帮助睡眠。

而如果你近来心情不太好,那么刚好可以借着温胆汤足浴清胆顺肝气的作用,然后乘势揉一揉自己的脚面上的太冲穴,最后用温胆汤药包泡脚的时候,最好再用滚水煎一下,就像煎药那样把药味煎出来,这样方才可以发挥出温但汤最大的功效。且如果你又是寒湿体,那么还可以往泡脚药汤里加几片驱寒的生姜。

还有生姜+红糖就是驱寒暖身的绝配,不用纠结“冬吃萝卜夏吃姜”这种限制,对阳虚寒湿重的人来说,吃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身体没那么怕冷、面色也没那么苍白,变的红润起来。

可以备上一些这种红糖姜片,同样用的是铜陵白姜,咱们很多女性都有喝红糖姜茶的习惯,加上如今中招后,很多人都畏寒怕冷,需要发汗,都会煮上一些红糖姜茶,那么在我们四肢无力时,这个开袋即食的姜片帮了大忙。

只需做一壶热水,拆开一包放进杯中,倒满热水搅拌均匀,秒变红糖姜片。而且怕麻烦的还可以直接嚼着吃,白姜纤维少,吃起来口感更好,一点都不柴。

每一片姜上都裹满了厚厚的红糖霜,闻着就香气扑鼻,炒姜的师傅都有着十几年的经验,对于火候把控得特别好,吃起来不齁不腻,甜蜜适度。

配料也很干净,没有杂七杂八的添加剂,只有白姜,红糖,没有防腐剂添加剂,吃着健康放心,而且还是铝箔小袋装,密封性更好,更容易携带和储存。

开袋即食,而且也干净卫生,不用担心吃不完,随身携带也方便,万一在外面被冷气吹了,立马吃上一包,把寒气疏散掉。

艾灸,温补阳气最妙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疗,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可以说艾灸,是温补阳气最佳的选择,经常灸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大椎穴、足三里穴、肺俞穴等,上面所说的阳虚寒湿之症都能调好,只要你坚持,不是一天一周,是几个月,甚至更长。

在艾灸过程中一定要专心,找到艾灸的感觉和反应,真正的艾灸是产生的热量被身体吸收,与自身能量集合,从而疏通经络,温补阳气。所以要从自身的气息入手,让心神安宁下来。

发展到现代,艾灸的种类有很多,直接灸、间接灸、艾卷灸等等,点燃艾条后,悬空在皮肤上艾灸,所有也叫悬灸。

直接灸就是直接把艾绒捏成和*豆大小,然后直接放在皮肤上艾灸。古法艾灸推崇直接灸,但这种灸法会损伤皮肤,故而现代人一般不用。

现在最流行且最适合现代的人,一个是间接灸,也就是隔物,比如用姜片,薄姜片扎孔把艾绒放到姜片上艾灸,会感觉自己的汗慢慢冒出,灸的地方会有水汽出现,《肘后备急方》当中有记载,根据间隔的辅料不同又分不同的隔物灸,历代医籍中记载的间接灸大约有四十多种,但主要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再者最方便快捷的,便是这种无明火艾灸,也没烟不会呛,安全性高,上手简单,就和我们平时用的创可贴原理类似,中间放上用艾草和其他温性草本熬成的膏,摊涂在中间,四周为无纺布,可以贴在皮肤上,慢慢温灸,因为会持续发热,会始终感觉贴的部位暖暖的。

这种方法让艾不燃烧也能持续释放艾力,传到体内。一撕一贴,一个人就能搞定,这款艾灸贴,配以艾草、制川乌、干姜、薄荷等草本,通过古方熬制出黑色的膏体,撕开之后是浓郁的草本味道,浓而不呛,撕开后直接贴在肚脐或是脚心处,更有利于驱寒逐湿,温补阳气。

或是觉得自己哪里受寒酸痛了,都可直接贴上,像我们经常伏案工作者,上班时候贴在肩颈处,一边温灸一边工作,暖暖地很舒服,寒湿排出,也不会感觉肩膀那么酸痛发硬了。

经常开车的司机师傅们,也可以贴在腰部,暖暖地很舒服,我习惯贴在小腹上,腹部摸上去总是冰冰凉凉,用这个贴一天,小腹温温的,再也不往外冒寒气了。透气的无纺布,不闷,对皮肤很友好,而且容易撕拉,非常方便。

养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你的一个小改变、小动作,也许能养你一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补足阳气,冬天不生这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