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不育的孤老,晚年到底是幸福还是凄凉?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在上海,就有这样一位既无伴侣也无孩子的66岁老人,尽管是孤身一人度过晚年,她也全然没有后悔。
按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她可以“不被任何事情牵绊,全心全意为自己而活。”
01
这位老人叫作郑真宜,今年已经66岁了,出生于上海一个高知家庭,如今居住在五原路。郑真宜小时候,家庭条件也算优渥,他们家在她三岁时就搬到了五原路,父亲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医院的医生。
郑真宜家中共有四兄弟姐妹,她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因为孩子多,父母工作也比较忙,为了照顾好他们,父母还特地请了两位阿姨负责做饭和做家务。
郑真宜的家中,当时流行的各式各样的电器几乎一应俱全,还置了一架三角钢琴。父亲虽然是个温文尔雅的教授,但也非常热爱潮流,甚至买了两辆最拉风的摩托车。孩子们的衣物玩具也大多是进口的,这些都让郑真宜的小伙伴们非常羡慕她。
郑真宜的父亲常常在兰心大剧院举办小提琴独奏演唱会,每到那时,母亲就会盛装打扮,并且带着几个孩子去给父亲捧场。郑真宜很小的时候就为父亲感到骄傲与自豪,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如此高的成就。
在父母的音乐熏陶之下,家里的几个孩子也都往音乐方面发展。两个哥哥从小就学习音乐,郑真宜接触音乐则更早了,从三岁起就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是孩子们的必修课,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选另外一门乐器学习。
郑真宜选的是钢琴,因为母亲在家时也偶尔会弹奏钢琴,她也就对此有了兴趣。小提琴是父亲亲自教的,而钢琴则是父母请老师来教导。因为母亲只是会弹,算不上太专业。
郑真宜每天放学回家就要开始练琴,一刻也不敢松懈。看看窗外的邻居小伙伴都在嬉戏打闹,郑真宜也非常羡慕,可是母亲正严厉地监督着自己,自己只能乖乖地坐在琴凳上。慢慢长大以后,郑真宜才对练琴没有那么大的抵触。
因为郑真宜弹琴时偶尔会哼歌,母亲觉得她的嗓音不错,于是又找来老师教她唱歌跳舞。虽然郑真宜年龄不大,可却是满身才艺。然而,也许是所有的天赋都在艺术上,郑真宜的文化课成绩只能用“糟糕”来形容。
五分制的数学,郑真宜愣是考了2-。因为成绩太差,她担心遭到父母的责骂,于是老师让家长在试卷上签名时,郑真宜都是盖上父亲的签名印章以蒙混过关。直到老师起了疑心叫家长,才东窗事发。
从此以后,母亲也不再逼着郑真宜练琴,而是给她找来了书山题海,让她做算术题。可无论郑真宜怎么学,始终学不进去。无奈之下,父亲也劝母亲不要再逼着她学数学,顺其自然。于是,郑真宜又重新弹起了琴。因为这一闹,让郑真宜更清楚自己的特长就是在音乐上,所以练琴也更加上心。
02
本来,郑真宜可以一直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可是到了年,国内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洪流也掀翻了这个富足的小家。父母都被下放到了农村,哥哥们也成了知青,只留下郑真宜和妹妹相依为命。
为了生存,郑真宜每天给别人剥毛豆赚钱,辛苦一整天,连手指都秃噜出血,也只有一两角。即使是这样,郑真宜也没有放弃练琴。把根基打好的郑真宜很快就得到了一个天好的机会,她在一次表演中被总*歌舞团的招生组相中。
郑真宜没有犹豫,马上就答应了进团当文艺兵。年,那时的郑真宜才13岁,就独自一人从上海去了北京。郑真宜常常因为想家和受不了严格的训练哭鼻子,尽管年纪小,但已经有一米六高,所以看起来还有些违和。
因为才艺水平高,功力扎实,郑真宜成了团里的团宠,大家都很喜欢她。郑真宜在部队里的工资只留下了自己需要的生活费,剩余的全寄了回家帮补父母和哥哥,一直到她出嫁。
郑真宜有过一段婚姻,也是她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段婚姻。她在25岁那年嫁给了一位相识多年的战友,但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很久,在她意外流产后就宣告结束。那次的流产,还让郑真宜落下了终身不孕不育的后遗症,给她的整个人生都造成了巨大的阴影。
年,身心疲惫的郑真宜请假回到上海,在家人的照料下,郑真宜慢慢好了起来。母亲还提议她到香港散散心,那是母亲的出生地。因为外婆已经不在了,郑真宜去到香港以后借住在表舅家。表舅是警察,人脉很广,他的朋友听说郑真宜是总*歌舞团的,还邀请她去演出。
郑真宜去到很多地方表演,但都是志愿演出,不收演出费。可是每次表演结束,负责人都会坚持给她一个红包,这在广东和香港很常见,意为图个吉利。这也让郑真宜大吃一惊,因为她那时每月的工资也不过元,可是演出收的红包却是工资的好几倍。
但是让郑真宜人生出现转折点的是,她在香港认识了一位在香港的大学里教英文的*教授,*教授曾经在美国林肯大学留学,他建议郑真宜可以考虑到美国读书。
郑真宜从没想过留学,因为家里经济并不宽裕,欠了不少外债,妹妹也还在上学。谁知*教授为郑真宜写了一封推荐信和申请书,没过多久,郑真宜就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得以到林肯大学学音乐。
又是另一天大的机会,郑真宜马上牢牢抓住,婚姻破裂和流产仍然使她感到痛苦,她正需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于是她赶紧回到团里办理转业手续,拿了一万多块转业费,准备开始自己的全新人生。
然而当时国内兑换美金的额度只是15元,不允许带太多人民币出国,所以郑真宜只能带15美金出国。家人担心她出国后生活不能保障,让二哥连夜到苏州买了一把一万块的小提琴,如果她实在没办法生活,可以卖琴换钱。
犹豫再三,郑真宜还是决定不把琴带走。因为家人担心她,她也担心家人,自己如果把所有钱都带走,家人的生活怎么办。郑真宜流着眼泪对着头发已花白的父母说,自己一定会想办法养活自己。
03
郑真宜的眼泪一直从上海流到了芝加哥,她不舍得家人们,不舍得上海,不舍得中国,还担心着自己的未来。到了芝加哥以后,郑真宜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这里的人长得和中国人一点都不像,而且他们都很高,皮肤有黑有白。
刚刚还在担心怎么活下去的郑真宜,一瞬间又变得不知所措起来,她的英文不好,身上钱也不多,说好来接自己的老师,她也认不出来。最后,郑真宜只能上了一辆出租车,给司机看事先写好的学校地址的英文,才顺利到达学校。
郑真宜的舍友叫洛瑞,是个白人女孩,非常友善。郑真宜到的第一天,她就邀请郑真宜一同到食堂吃饭,带她熟悉环境。学习上,同学苏珊也一直在帮助郑真宜。因为上课是全英文的,郑真宜跟不上进度,只能录音,并且让苏珊帮忙记笔记,自己课后再恶补。
所以那个时候,郑真宜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补习功课和做作业上,每天都睡得很晚。虽然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但在专业课上,郑真宜还是凭借能力让大家刮目相看。她进入了学校乐队,成为小提琴首席,还参与了不少歌舞剧的表演,她开始慢慢融入国外的校园。
说到生活方面,因为生活费不多,所以郑真宜也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偶尔做做兼职。可是打工并没有郑真宜想象中那么简单,她当过服务员,也当过跑堂,非常辛苦,工资也不高,很难坚持下去。
后来在学校的介绍下,郑真宜接到了一些音乐表演的活动,就像曾经在香港表演那样。她同样很受欢迎,而且所得的薪资也足够她食宿的费用。观众除了对郑真宜一致好评,也对中国非常感兴趣,经常让她讲讲中国的风土人情。
就这样,郑真宜在美国站稳了脚,之后还把父母接了过来。郑真宜本不想让父母太操劳,而且他们也老了,在美国没有什么劳动能力。没想到几年以后,父亲受到邀请去一些民间团体里讲学,医院里做起了翻译,大大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减轻了郑真宜的负担。
郑真宜还帮二哥获得了留学名额,毕业后也在郑真宜工作的音乐培训机构里工作。兄妹俩觉得这个机构的水平太普通,于是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他们到银行贷款了8万元,创立了自己的音乐学校。
由于资金不足,刚开始时,他们没钱请老师,需要自己处理教务、自己当老师,就连打扫清洁也只能自己干。后来学校有了起色,他们很快就把贷款还清,还请了老师来上课,日子终于好了起来。
04
年时,郑真宜在芝加哥购置了一套别墅,与父母同住。因为兄妹都已成家,所以还是自己照顾父母比较好。然而郑真宜在照顾一段时间以后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学校事务太繁忙了,于是她提出将父母送到养老院。
结果父母听到郑真宜打算将自己送到养老院以后,竟落泪了。郑真宜回想起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一个人漂泊在外,似乎没有怎么受到父母的照顾,可那并不是父母不愿意,只是他们没办法。如今已到晚年,他们更是不愿和自己的孩子分开。
也是在那以后,郑真宜绝口不提“养老院”三字,尽心尽力地照顾两位老人。尽管家里学校两头跑常常让她焦头烂额,但她仍然非常享受与父母相处的时光,时不时还会带他们四处旅游。
父母一直担心郑真宜以后一个人会太孤独,所以经常劝说她再尝试找一个伴侣,可是郑真宜看到周围有太多婚姻不幸的例子,而且自己就曾经是一个婚姻失败的人,所以并不是很接受。
特别是年时,郑真宜突然失声,经过检查得知她是因压力过大导致痉挛性发声障碍,她更不愿意考虑再婚的事情,担心再走入婚姻会让她更加有压力。并且因为这一个病,郑真宜逐渐将学校的事务交给别人打理,自己尽情享受生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不想打破这样的平衡。
父母渐渐老去,也到了离开的时候,郑真宜已经感到很幸运,父母长命百岁,晚年幸福。只是父母都有遗愿难以实现,就是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回到祖国的土地上。他们太老了,不适合长途奔波,最终是在美国长眠的。
父母去世以后,大哥劝郑真宜回国,国内的环境好了很多,而且她孤身一人,他们也能照应她。于是,郑真宜回到了故乡,她又居住在了小时候住过的五原路上,和大哥隔得不远,方便往来。
郑真宜不爱跳广场舞,她觉得太热闹了,自己还是更喜欢安安静静地弹弹琴、种种花。她的前半生太奔波太急促,她希望自己可以慢下来,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所以尽管郑真宜现在仍是孤身一人,但她觉得自己特别幸福,因为她是孤老,可以获得三年期限的长期居留证;因为她是孤老,她没有任何顾虑,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郑真宜说,现在才是她人生的开篇,她只需要为自己而活,这就是命运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