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身在武汉的逆行者童朝晖见了病人就要救
TUhjnbcbe - 2023/10/10 17:22:00
自媒体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718.html

年1月23日,正当人们刚刚开始为新冠肺炎疫情揪心的时候,一张来自武汉医疗同行朋友圈里的照医院医务人员的朋友圈。这张照片上标着“年1月23日武汉金银潭南五楼”。照片中,前排正中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专家童朝晖。童朝晖同志作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抽调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建委医疗救治组专家已经于1月18日抵达武汉。

童朝晖,医院*委委员、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也是全国知名的呼吸危重症专家。新冠病*疫情暴发,他义无反顾地出征这次疫情“风暴”的最中心——武汉。

把学术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面对未知的病*——新型冠状病*,童朝晖和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东南大学重症医学研究所所长邱海波医院ICU主任杜斌教授每天深入临床一线,医院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结合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经验以及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新冠肺炎的诊疗规范、流程,比如:探明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点,制定了预警指标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制定新型冠状病*肺炎重症和危重型的诊疗方案;制定新型冠状病*肺炎患者气管插管规范;制定新型冠状病*肺炎的药物治疗建议;提出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症医学需求等等。他们的医院、支援的医疗队及全国医务人员诊治新冠肺炎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同时,针对疫情的变化情况给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资源配置等建议。

童朝晖及专家组主要负责医院、医院、医院、医院西院、医院、医院医院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到武汉市及郊区30多家巡查,筛查出重症危重医院治疗。他还经常奔波于*冈、*石、鄂州、孝感等地指导危重症患者救治,以期让武汉周边地区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同质化。临床工作中,他坚持调查研究,在患者床边观察疾病的临床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期间,他通过查房、指导治疗、培训医务人员等形式,挽救了大量重症患者的生命,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对疫情的控制起到较大的帮助。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总结心得体会,撰写临床工作札记,帮助全国的医疗同行认识、战胜这个疾病。札记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有的同行惊呼:“战‘疫’回来,这些可以整理出书了!”

他提醒医疗同行,警惕新冠肺炎与SARS临床表现的不同之处:“没有明确接触史、不一定发热、轻微咳嗽或没有明显呼吸道症状、可以有头疼,潜伏期可达两周以上。总之,有些病人表现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看起来不像病人、不容易被重视和识别,表现比年SARS狡猾。‘二师兄比大师兄更狡猾’。”

他警示新型冠状病*感染症状轻微、但具有传播性,潜伏期长,是防控难点,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他及时分享临床心得,如何做呼吸支持(ECMO时机把握和并发症防控)、如何防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如何使用抗病*药物、镇静药物和松肌剂等等。他的临床札记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追捧,医学论坛报、知识分子杂志连续刊载。网友称赞他的札记“太靠谱了”,“接地气”,“只有经常在临床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在临床工作之外,童朝晖和邱海波、杜斌坚持科学务实的精神,在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再把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去。他们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及相关临床研究,探索激素治疗、免疫治疗、包括ECMO等呼吸支持治疗方案在新冠肺炎中的作用,并根据研究成果,不断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比如:抗菌药物的作用、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恢复期血浆治疗、如何看待新冠肺炎患者的淋巴细胞减少等等。

有时,他大声疾呼:“重要的事情说一百遍也不知道是否有效!对于在%的给氧及较高条件下的无创通气2小时,氧合指数仍小于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有时,他语重心长:“每当国家有灾难和疫情的时候,人们都会希望能找到一种特效药物来控制相关疾病。就现在湖北的疫情来讲,最重要的工作是积极防控,控制源头、找到有效的防控措施,并积极推进落实;同时积极救治患者,特别是重症、危重症患者。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不仅普通老百姓要讲科学,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临床专家更应该讲科学。”

有时,他沉痛反思:“今天怀着无比沉重和痛苦的心情谈谈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肺炎的营养支持问题……”

童朝晖是湖北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他对湖北和武汉有着浓浓的乡情。看到有高龄患者和伴有基础疾病的危重症患者救不过来的时候,心情格外沉痛和痛苦。他会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用于后面的患者救治。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很多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鉴于重症患者逐渐增多,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不良,他们制定了新型冠状病*肺炎的重症和危重型的诊疗方案、呼吸治疗流程,规范同行的诊疗行为;提出“关口前移、积极救治”理念,相关方案已写入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五、六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撰写的《新型冠状病*肺炎重症和危重型的诊疗方案》、《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的转运原则及流程》被写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医管相关文件中;《新型冠状病*肺炎患者气管插管问答》被写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文件中。此外,童朝晖还及时总结经验,撰写科研论文,并已在线发表SCI论文两篇。

把科普知识传递到全国百姓中

针对网上不断出现的一些盲目乐观、过度担忧的观点,童朝晖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通过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及时发声,客观公正地澄清事实,回应社会关切,普及科学知识,解答百姓问题,消除社会恐慌,为疫情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积极正面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童朝晖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看到因健康科普知识传播不到位,在社会上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盲目悲观时,他接受央视采访,谈重症患者的救治,坚定百姓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百姓对双*连等药物的动物实验结果的盲目乐观时,他接受新华社新媒体采访,提醒公众理性看待动物实验结果。在民众对患者会不会二次感染新冠肺炎存有疑惑时,他在中央电视台直播时谈病*和机体免疫规律,抗体会持续半年,一般半年内不会二次感染。在公众对少数出院患者再次核酸检测结果转阳心怀不安时,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一过性核酸阳性不具备传染性。在一些媒体错误解读新冠肺炎患者尸体解剖结果、质疑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技术时,他撰写文章,传达正确的解读知识。随着出院患者日渐增多,患者对出院后如何康复表示困惑,对肺功能完全恢复存在担忧时,他通过央视发声告诉大家静养,并根据SARS康复患者的随访经验,告知大部分患者肺功能一年内可以康复,坚定百姓战胜疾病的信心。一个多月来,他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访2次,出席央视直播、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多次,在舆论形势严峻的时候,发挥医学专家的专业特长,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把初心使命镌刻在战“疫”行动上

作为*员专家,每当国家有需要的时候,童朝晖总是冲在最前线。

年SARS时,童朝晖38岁。当时,他刚刚从德国学成回国不久。他回忆说:“当年也是没想那么多,那会儿还不知道SARS是咋回事,不像现在还有点经验,那会儿就是往上冲。”他承担了北京市SARS主检医师的任务,每医院之间,对临床观察的患者进行筛查分检。4月,他成为SARS医院的病区主任,创下了百余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的战绩。近年,他所在的团队连续创下了几个第一:年发现了北京市第1例H5N1禽流感患者,年诊治了北京市第1例H7H9患者,年8月发现并救治成功北京市第1例H5N6禽流感患者,年11月诊断救治近年以来北京市首次出现两例输入型肺鼠疫患者,无一例医务人员和患者感染,守护了首都人民的健康。

今年,童朝晖55岁,遇上了与SARS病*有85%相似度的新型冠状病*。他说:“医生的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一种使命感,见了病人就要救;第二我们呼吸专业的特点就是这样,面对呼吸系统传染病,我们无形中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也应该挑起重担。”这就是他的家国情怀。

童朝晖女儿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身在武汉的逆行者童朝晖见了病人就要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