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CSATISC)于6月23日-6月25日召开。在6月24日中午的中西结合泛血管疾病防治高峰论坛上,医院蔡定芳教授在大会上交流分享了“泛血管疾病防治的中医循证之路——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泛血管疾病研究”的相关热点话题。
董强教授担任论坛执行主席
蔡定芳教授
医院
泛血管疾病是全身多系统,多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在我国泛血管疾病的负担问题日益突出。中医循证为泛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如何结合中医循证对泛血管疾病进行治疗?蔡定芳教授在会议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泛血管疾病与中医联系密切
泛血管疾病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脏、大脑、肾脏、四肢等重要器官。广义的泛血管疾病是指小血管、微血管、静脉以及肿瘤、糖尿病和免疫相关的血管疾病。
从生理角度来讲,五脏调节论是泛血管疾病生理基础。其中包括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肺朝百脉、肾主藏精。从病机来讲,瘀血是泛血管疾病核心病机。其中包括心不主血、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肺不治节、肾不藏精,即五脏不同的病变会导致瘀血的形成。这是中医和泛血管疾病本质的关联。
此外,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是中医络脉学说与泛血管疾病理念的共通之处。络脉的分布特点与泛血管的分布特征相贯通,络脉多层次的调节功能也与泛血管维系重要器官功能与人体健康的作用相统一。泛血管多器官损害也与病络致病脏腑联系相一致。
在泛血管疾病的病机方面,除了瘀血之外,“虚”和“*”也是泛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属本虚标实之证;“因瘀致*、*损血脉”的“瘀*致变”理论,在胸痹心痛中得到广泛运用。因此,“虚、*、瘀”是泛血管疾病重要病机。
血栓通是中医防治泛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络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除此之外,通络药物对心、脑、肾脏等损伤有重要的改善机制。针对泛血管疾病“虚*瘀”病机选用药物进行多环节、多靶点、多维度干预也具有重要意义。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是从三七主根中提取的三七总皂苷制剂。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之功效。用于瘀血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
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在角叉菜诱导慢性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中,注射用血栓通可以明显改善血栓的形成。在兔内*素DIC(血栓形成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中,使用高剂量的血栓通注射液后,动物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改善脑微循环障碍: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提示,注射用血栓通可能通过多个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促进血管新生和改善血管通透性等作用,改善脑微循环障碍。
增加脑血流灌注量:一项研究中,血栓通组出院时相对脑血流量较对照组增加且改善较大,提示血栓通治疗与增加脑血流灌注量有关。
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多项指标: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注射用血栓通联合常规治疗更能提高总体缓解率,改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多重机制改善肾脏病变:三七总皂苷通过多重机制保护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研究提示,血栓通是改善肾功能、实现糖尿病肾病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
对心脑血管等疾病进行多靶点干预,作用广泛:血栓通通过抗缺血损伤、调节细胞凋亡、抗血小板聚集等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多靶点干预、作用广泛。在众多指南/共识中均推荐注射用血栓通作为疾病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医防治泛血管疾病的更多优势
中医“治未病”理论、“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观念在泛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更多优势。
“治未病”理论:采取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极大的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
“整体”观念:人体的局部病变是人体整体病变的一种局部反应,在进行治疗时应该对人体的整体进行调节,纠正其失衡状态。
“辩证施治”观念:“辩证施治”的思想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方式。
最后蔡教授用“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高度概括了本次会议内容,更强调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作为达药,对瘀血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未来,期待中西医结合治疗泛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原标题:《通心相伴,忆往梧前——泛血管疾病防治中医循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