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情洒千里在雪域高原践行初心使命记北京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些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本报记者魏爽

“恩人就是亲人,北京人就是家乡人。长相依,创奇迹,共建美好家园……”一首《永远的亲人》成为北京市第四批援青团队之歌。在平均海拔超过米的雪域高原,倾情援建开出的“友谊之花”在玉树巴塘草原尽情绽放。

共投入资金2.亿元,实施项目30项;完成先心病手术患儿、包虫病手术患者、临床岗位非执业医师“三清零”;实施“专家上高原、健康进帐篷”和“1+1+5”家庭医生式服务,实现90%的疾病患者不出县……三年来,北京市第四批援青医疗团队牢记*的*治嘱托,牢记援青使命,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化作工作的激情动力,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战斗,挥洒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呵护生命与健康的赞歌。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

高原医疗队

医疗支援,就像一根无形的接力棒。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成为北京市援青医疗团队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

年8月,按照北京市委组织部安排,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郭勇克服家庭困难,毅然决然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挂职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医院院长。接过前3批援青医疗团队的“接力棒”,成为北京市派出的第四批援青医疗队队长。

如何推动医疗援青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把经验和技术留在玉树高原?来到玉树州医院后,郭勇带领团队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创新“建好一个支部、做好两个服务、办好三件事、用好四个坚持、抓好五藏要求”的“”工作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深化“组团式”援建模式,采取“院长+科主任”“科主任+专家”“组团式”与多学科等“五结合”模式,形成“金字塔式”人才梯队,经过三年寒暑,玉树州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北京中医药大医院的王宏伟针灸技术炉火纯青,他常常牺牲休息的时间,给徒弟讲解针灸的基础知识;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的高秀菊有着丰富的产科临床经验,她通过举办助产培训班,让当地的50余名医护人员“得到了真传,学到了本事”;医院超声科的杨艳丽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临床技能示范,把多年总结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医疗队”——是北京市援青医疗团队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样的“传帮带”不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也激活了玉树医疗卫生人才的“一池春水”。

院长郭勇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填补当地医学空白;骨科副主任李晔完成了玉树州医院有史以来的第一台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内科副主任杨超指导高原卒中中心开展首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骨科副主任郝烨完成首例膝关节置换术及膝关节镜游离体取出术……北京专家们精湛的医术不仅赢得了当地患者的信赖,还吸引了青海果洛、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等毗邻地区患者前来就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心、用情、用力为涉藏州县群众送健康。”三年来,援青医疗团队先后走遍玉树市县镇乡基层医疗机构,共诊疗患者人次;参与手术台,双向转诊危重新生儿例,新生儿死亡率由13.59%下降至目前的0.4%。双向转诊孕产妇人,治愈率达97%。

让百姓不出玉树

就把病看好

“一次玉树行,终身玉树情。”——这是每一批北京市援青医疗团队的共同心声。

从年8月开始,北京派出由1名医院院长、1名卫健委副主任和15名医生组成的第四批援青医疗团队。援青3年,队员们直面高原的强紫外线、高寒、低氧等恶劣自然条件,克服重重困难,以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精神,始终无怨无悔,俯身躬行,上高原,走基层,进帐篷,推进玉树州乙肝、结核、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北京水平”的医疗服务。

“感谢北京好‘曼巴’(曼巴是藏语医生的意思),现在我恢复得非常好,还能打一些零工,日子变得越来越好了。”家住玉树市哈秀乡的尕松多杰是医疗帮扶“1+1+5”家庭医生式服务对象之一,先后5次的入户随访让他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挂职玉树州卫健委副主任的*平介绍道,“1+1+5”家庭医生式服务就是一名援青医生和一名当地乡镇卫生院医生共同负责五户困难家庭的健康保障,为他们定期进行健康管理,时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