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治扁平疣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314/8744638.html寄生虫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对儿童往往影响更大。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相对严重的国家,特别在广大农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常见的寄生虫病可分为蠕虫病和原虫病两大类。
蠕虫病包括:
①线虫病:即蛔虫、蛲虫、钩虫、鞭虫、旋毛虫、丝虫病和管圆线虫感染等;
②绦虫病:如猪(牛)肉绦虫、囊虫病、棘球蚴虫病(包虫病)等;
③吸虫病: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和姜片虫感染等。
原虫病则包括:疟原虫、阿米巴原虫、弓形虫、贾第鞭毛虫(梨形虫)、滴虫;内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和隐孢子虫感染等。
蠕虫病的治疗
一、目前主要药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常用的抗寄生虫病药物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一批新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广谱抗线虫药(阿苯达
唑)和广谱抗吸虫、绦虫药(吡喹酮)等。
(一)苯咪唑类药物:是WHO推荐、全球广泛应用的驱虫药。目前主要有甲苯达唑(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丙硫咪唑、肠虫清)、三氯苯达唑和丙氧咪唑等。作为该类的第一代药物,噻苯达唑等因*性大己被淘汰。
1.甲苯达唑:对蛔虫、钩虫、鞭虫、蛲虫均有效。该药能抑制虫体摄取葡萄糖和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ATP生成,虫体因能源断绝而死亡。除杀死成虫外对幼虫和虫卵也有杀灭功效。本药肠道吸收较少,生物利用度低,不良反应少,偶有头昏、腹痛等;极少数可有过敏反应和粒细胞减少。
2.阿苯达唑:易被肠道吸收,是苯咪唑类中最好的一种,在肝内代谢为阿苯达唑亚砜,血中浓度高,可透过组织和体液,对肠道线虫、各种吸虫或组织内寄生的蠕虫(绦虫、囊虫、旋毛虫和棘球蚴等)疗效优于甲苯达唑。代谢产物从胆汁排泄,故对华支睾吸虫也有较好效果。阿苯达唑亚砜与虫体细胞的微管蛋白发生选择性的结合,阻止聚合形成微管,使细胞浆溶解而死亡;同时也抑制虫体摄取葡萄糖和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ATP生成。副作用轻微,可有头痛、头晕、腹痛或腹泻等,多能自行缓解,2岁以下小儿慎用。
3.氟苯达唑:广谱抗蠕虫药,对蛔虫、钩虫、鞭虫、蛲虫、丝虫和华支睾吸虫等都有效。副反应轻微,个别有恶心、腹痛和疲劳。
4.三氯苯达唑:最初用于牛、羊肝吸虫病的治疗,*性很低。临床上初步用于少数肝吸虫病与非洲肺吸虫病患儿,均有较好疗效。
5.丙氧咪唑(奥苯达唑):广谱驱蠕虫药物,国外主要作为兽用驱肠道线虫药。国内江苏、徐州等协作组报告对人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感染均取得良好效果,副反应甚轻。
(二)噻嘧啶类药物
1.噻嘧啶: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断药,能抑制蛔虫的胆碱酯酶,阻断神经肌肉传导,使虫体肌肉麻痹而随粪便排出。国内外均证明该药对钩虫、蛔虫、蛲虫有良好效果。
2.酚嘧啶:属噻嘧啶类药,口服不易吸收,肠道浓度高,驱鞭虫效果特好。对钩虫、蛔虫基本无效。
(三)依维菌素(依弗米丁):属大环内酯结构,能抑制线虫神经间的信息传递,引起虫体麻痹,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对人体*性很低。年美国报告对丝虫有特效。国内临床研究报告驱蛔虫效果好,驱鞭虫效果尚可。本药具有剂量小、疗效好、副反应少、服用方便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但对钩虫、蛲虫驱虫效果次于阿苯达唑,虫卵转阴率不理想。
(四)三苯双脒:为我国自制的非咪唑类国家一类新药,年完成临床观察,具有广谱驱肠道线虫的作用。是目前较理想的驱钩、蛔虫药物,特别对钩虫感染疗效为其他药物所不能比拟,服药12h开始排虫,36h累计排虫95%以上,第3天基本排净。治疗蛔虫感染虫卵转阴率98%以上。该药安全性好,副反应轻微且短暂,偶有头痛,可自行缓减。
(五)吡喹酮类:吡喹酮为消旋体,由左、右旋吡喹酮组成,但仅左旋吡喹酮才是杀虫的主要成分。为广谱抗吸虫和绦虫药物(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姜片虫、各种绦虫和囊虫病等)。该药通过损害虫体表层,使虫体抗原暴露,机体借助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免疫*性作用将虫体杀死,但对幼虫无效。治疗包虫病时对原头蚴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肠道绦虫的作用机理是破坏虫体,使虫体浆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引起肌肉孪缩、麻痹和瘫痪,部分虫体肿胀坏死,最终随肠蠕动被排出体外。最近有耐药的报道。国内外通过各种动物试验证明,吡喹酮无致畸变、突变和癌变作用,公认是高效、低*的广谱抗蠕虫病新药。早年曾广泛使用的左旋咪唑、海群生等抗蠕虫病药物目前因药源少,已较少应用。
(六)复方制剂:为克服单种药物驱虫效果不足或产生耐药性和减少副作用,主张应用2种药物配伍治疗。
1.复方阿苯达唑:每片含阿苯达唑67mg和噻嘧啶mg。驱蛔、蛲虫,7岁2片/次顿服;驱钩、鞭虫3片/次顿服。2~6岁减半,2岁或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2.复方甲苯达唑:每片含甲苯达唑mg和左旋咪唑25mg,驱蛲虫1片顿服,4周后复用1片;驱蛔虫2片顿服:驱钩虫、鞭虫1片,每天2次,连服3d。
3.复方噻嘧啶:每片含噻嘧啶mg和酚嘧啶mg。各按3~4mg/(kgd)计算,连服2d。对蛔虫、钩虫、鞭虫混合感染均有较好疗效。
二、目前常见蠕虫病的治疗(复方制剂的应用见前)
(一)蛔虫病
1.苯咪唑类: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0.2g顿服1次;丙氧咪唑10mg/kg顿服1次;本类药物虫卵转阴率85%~%,疗效显著。
2.哌嗪类:枸橼酸哌嗪—mg/(kgd),每天总量3g,睡前顿服,连服2d。磷酸哌嗪80~mg/(kgd),每天总量2.5g,睡前顿服,连服2d。六一宝塔糖:每片含磷酸哌嗪0.2g,每岁1粒,睡前顿服,连服2d。
3.噻嘧啶:10mg/kg顿服2d,虫卵转阴率85%~95%。
4.依维菌素:各年龄均6mg(1片)单次顿服,虫卵转阴率97%~%。
5.三苯双脒:各年龄均0.3g单次顿服(每片0.2g),虫卵转阴率96%。
(二)蛲虫病:苯咪唑类或噻嘧啶均可用(剂量、疗程同驱蛔虫,虫卵转阴率为98%以上),但依维菌素和三苯双脒对蛲虫疗效不如阿苯达唑。
(三)钩虫病: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0.1Bid3d,虫卵转阴率可达70%~97%。丙氧咪唑15mg/(kgd),bid3d,虫卵转阴率75%~89%。噻嘧啶10mg/kg顿服3d,虫卵转阴率75%~89%。三苯双脒0.4顿服,虫卵转阴率86%。依维菌素虽有效,但虫卵转阴率不理想。
(四)鞭虫病:酚嘧啶对鞭虫感染疗效良好,20mg/(kgd),bid共2d,有效率84%~88%。阿苯达唑、甲苯达唑0.2bid3d,虫卵转阴率70%~97%。丙氧咪唑10mg/kg顿服3d,虫卵转阴率仅64%~77%。依维菌素单次口服12mg,虫卵转阴率68%~75%。
(五)旋毛虫:首选阿苯达唑,25mg/(kgd),tid5~7d-疗程,显效率88.7%,肌肉活检幼虫治愈率%。甲苯达唑0.1tid,用7~10d。
(六)类圆线虫病:阿苯达唑0.4顿服6d,间隔1周后复治一疗程。甲苯达唑0.2bid,3~4d,间隔7d后可复治1疗程。
(七)绦虫病:阿苯达唑为首选药物,总有效率98%,15~20mg/(kgd)bid,10d-疗程,间隔2~3周后重复2-3个疗程。囊尾蚴病15~20mg/(kgd),bid10d,间隔2~3周后重复下个疗程,需2~3个疗程。吡喹酮:10mg/kg顿服1次,th后服用硫酸镁一剂。
(八)包虫病
1.首选阿苯达唑:20~30mg/(kgd),tid,共1月。间隔7d后开始下个疗程,根据病情可用几个疗程,最长可达1年甚至几年。
2.吡喹酮25~40mg/(kgd),tid连续10d,可用3个疗程。10多年前,外科手术是包虫病唯一的治疗措施,阿苯达唑化学治疗介入后,本病的治疗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感染严重的患者主张联合用药,由于吡喹酮杀虫效果迅速而引起强烈的杀虫反应,故主张先用杀虫效果缓和的阿苯达唑,待囊尾蚴活力降低后再用吡喹酮治疗,这不影响治愈率(96.1%)。
(九)吸虫病:
1.急性血吸虫病:吡喹酮为首选药物,总剂量mg/kg,采用6日疗法,总量一半在头1~2d内tid服,余量在4~5d内服完。
2.慢性血吸虫病:吡喹酮总剂量60~70mg/kg,bid或tid2日疗法。蒿甲醚:对血吸虫有明显“肝移”和杀灭作用,6mg/(kg次),脱离疫水后每2周服药1次,连服2次。青蒿琥酯:接触疫水后7d口服,6mg/(kg次),每隔7d服药1次,至脱离疫水7d再服1次。
3.华支睾吸虫病:吡喹酮总剂量按病情轻、中、重为90、、mg/kg,bid,2d服完。阿苯达唑80mg/kgbid,服2d。也可考虑以上两药合用,剂量各减半。
4.并殖吸虫病:吡喹酮总剂量~mg/kg,tid服3d。重型、脑型1周后重复一疗程。阿苯达唑10~15mg/(kgd),7d-疗程。国外有三氯苯达唑10mg/kg-剂疗法治疗儿童并殖吸虫病的报道,治愈率70%。
5.姜片虫病:吡喹酮为近年首选药物,5~10mg/kg顿服,虫卵转阴率达90%~%。呋喃丙胺40~60mg/(kgd),分2次服,最大量2g,分3~4次口服,连服2d。治愈率约80%。
原虫病的治疗
一、阿米巴病
常见为阿米巴痢疾,只要在粪便中查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不论有无症状均要用药,可选用:
(一)甲硝唑:50mg/(kgd),tid,7~10d,危重者可用0.5%水溶液静脉滴注。
(二)替硝唑:*性低,儿童能较好耐受,50mg/(kgd),顿服3~5d。
(三)氧氟沙星:成人mg,tid,7d-疗程,实验证明疗效明显优于甲硝唑。
(四)其他:如巴龙霉素、氯喹、双碘喹啉等,因疗效差或副作用大已少用。
二、滴虫病
主要用甲硝唑10~15mg/(kgd),tid用7~10d和局部冲洗或栓剂(甲硝唑泡腾片0.2qn,7~10d),或用替消唑2g顿服,间隔3~5d后可重复1次。
三、贾第虫病
病程多数有自限性,但有腹泻症状时应服药治疗。首选甲硝唑20mg/(kgd),tid用10d。替硝唑60mg/kg顿服或阿苯达唑mg,
qd3d,治愈率%,或阿的平6mg/kg,tid用5d。若治疗数个疗程仍未见效,则应考虑有无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因为艾滋病及免疫缺陷者极易感染本病)。
四、疟疾
根据治疗目的,可将药物治疗分三大类:
(一)主要用于控制临床症状的药物: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主要用于杀灭滋养体和裂殖体。
1.氯喹:首剂10mg/kg,6h、24h后各5mg/kg1次。48h最后1次5mg/kg。可有恶心、呕吐、头晕、纳差、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2.青蒿素:是一种中草药,有强大的抗疟作用,对恶性疟原虫作用优于喹啉等抗疟药。其作用机理是血浆中游离铁和血红素铁促使过氧基团环分裂,产生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结合,将虫体杀死。氧自由基与血红素结合产生疟疾色素。青蒿素及衍生物是血中恶性疟原虫早期裂殖体杀灭剂,对环状体尤有杀灭作用,其退热时间与血中疟原虫无性体消失时间均快于氯喹,而*副作用较氯喹少而轻。通过对青蒿素化学结构的改造己合成一系列的抗疟作用更强的衍生物。国内常用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和青蒿素栓剂等。
青蒿素:首剂15mg/kg,以后每6-8h7.5mg/kg,第2、3天各服7.5mg/kg,疗程共3d。
蒿甲醚:油剂或油丸口服,抗疟活性是青蒿素的10~20倍。用于恶性疟,可大大降低病死率,未见不良反应。首剂3.2mg/kg,次日1.6mg/kg,qd,共5d.
青蒿琥酯:口服(20mg/片)、肌注或静注。片剂:小儿11~15岁、7~10岁、3~6岁和2岁以下小儿分别是成人量的3/4、1/2、1/3和1/4。成人总剂量mg,5d一疗程。
3.咯萘啶:对氯喹耐药患者或恶性疟者用。少数出现恶心、腹泻、腹痛等,按总量24mg/kg,分3次(第1天服2次,第2天服1次)。水剂肌注2~3mg/(kg次),共2次,间隔4-6h。静脉注射3-6mg/(kg次1,置ml5%葡萄糖液中,共2次,间隔4~6h。注射用于抢救时。
(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1.伯氨喹啉:是强有力的杀灭肝内潜隐子(红外期)及配子体的特效药物,每片含基质7.5mg。1岁1/2片;1~6岁1片;7~10岁2片;12岁3片,连服6~8d。
2.阿奇霉素:对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红外期有杀灭作用,有预防效果。成人第1天mg,以后每天mg,全程8d。小儿酌减。
(三)主要用于预防疟疾感染的药物:对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有抑制作用。通常于小儿进入疟区前1周至离开疟区后1个月服用。乙胺嘧啶每10~14d服1次,12.5~25mg/次。常与伯氨喹啉或氯喹配用。
五、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
我国流行的利什蔓病主要是内脏利什曼病,是利什曼原虫寄生于单核-巨噬细胞内的疾病。对本病的治疗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药物疗效、*性或抗药性等。
(一)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本病首选药物,*性低,疗效可靠,价格低廉。总剂量~mg/kg,分6次静脉注射,(也可肌注),每周2次,3周一疗程。常见副作用包括粒细胞减少、鼻衄、咳嗽、呕吐和腹泻等,可自行消失。
(二)戊烷脒:新鲜配制才能用,很不方便,仅用于锑剂过敏者。4mg/(kg次),蒸馏水配成4%溶液肌注,qd,10~15次,偶有发热、呕吐、蛋白尿、管型尿等,很轻微。
(三)两性霉素B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前者0.1mg/(kgd)溶于葡萄糖水中静脉滴注,疗效差,*性大。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静脉注射后,在体内先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导向药物选择性地浓集在单核-巨噬系统器官内,如肝、脾等,然后逐渐释放,故血浆浓度低,*性也大大降低。WHO推荐用该药。总剂量18mg/kg,疗程6d。因价格昂贵,仅用于治疗有抗药性患者。该药静注后几乎没有任何反应,即使一般情况很差的小婴儿也能耐受。
六、弓形虫病
(一)大环内酯类药物:螺旋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疗程2~4周。今年海南报道用阿奇霉素治疗先天性弓形虫病取得满意疗效。阿奇霉素10mg/(kgd)连服6d,停8d,服2个月,间隔1个月,视病情是否需要继续用药。可2~8个疗程。
(二)半合成四环素类:强力霉素、美浓霉素等,疗程10d。
(三)磺胺类:传统治疗方法,为叶酸拮抗剂,可引起骨髓抑制。
1.磺胺嘧啶与乙胺嘧啶联合应用:可治疗各型弓形虫病。磺胺嘧啶0.1g/(kgd),等量碳酸氢钠;乙胺嘧啶1m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25mg,bid,2~4d后减半量,疗程2~4周,应同时给叶酸。随访血象。
2.复方新诺明(SMZco):同磺胺嘧啶剂量,疗程1月。对胎儿弓形虫感染效果也好。
(四)其他: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②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也有抗弓形虫的作用。
(五)细胞因子
1.干扰素(IFN):可抑制或杀灭入侵的弓形虫。
2.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在实验研究中,可望不久用于临床。
3.特异性转移因子:实验提示弓形虫特异性转移因子有可能成为抗弓形虫感染的免疫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七、隐孢子虫病
是由隐孢子虫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但腹泻病程常有自限性,不需给药(且尚无确切疗效的抗虫药物)。可选用: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巴龙霉素、大蒜素等。由于免疫缺陷者感染隐孢子虫后常常有致命性腹泻,对这些人采取必要的免疫干预是控制本病的更适合的途径。曾有用IL-2、高价免疫牛初乳HBC(含有高效价抗隐孢子虫的抗体)治疗本病的报告。
(文章来源:临床儿科杂志4年第22卷第7期王绍映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