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线虫病又叫大豆包囊线虫病,俗称黄萎病、火龙秧子,是一种烈性土传性病害,也是世界上大豆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大豆根线虫病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在东北较为干旱的砂碱地,发病更加严重。发病田轻者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达到90%以上,甚至绝产。
一、大豆根线虫病的发病特征
大豆根线虫病具有发病时间早的特点,通常在幼苗期开始出现发病症状,发病后,植株生长缓慢,叶片由下向上逐渐的变黄,病株在田间的分布呈点状或片状,远看好似缺肥缺水症状,很容易造成种植者的误判。
到了成株期,感病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会明显矮化、廋弱,同时,开花期延迟、花的数量减少,空豆荚、瘪豆荚、小豆荚增多,最严重的会造成植株顶端干枯甚至全株死亡。
二、大豆根线虫病的生长特性
根线虫病地上部表现出来的这些症状其实都是由于根部受害引起的,挖出感病植株的根系部分,我们会发现,大豆的主侧根不发达、须根很多,根系上豆科植物所特有的固氮根瘤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没有。用清水轻轻涮掉跟上的泥土,仔细观察,还会看到,在大豆的根系上附生着许多乳白色的小颗粒,颗粒大小在0.1-0.5毫米之间,这些小颗粒就是根线虫病的病原物,大豆包囊线虫的雌虫,也就是孢囊。
在生物学分类上,大豆根结线虫属于垫刃目异皮线虫属。要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在形态上最大的特点是雌雄异型。
在显微镜下,放大10倍以后,雌虫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乳白色、有很厚的角质层外壳、形状像柠檬一样。雌虫发育到后期,颜色会变成褐色、同时在体内孕育出大量的卵,有卵的雌虫,我们通常称其为胞囊,每个孢囊里大约有-粒卵,卵长椭圆形。进一步放大显微镜的倍数,我们往往会在孢囊的周围看到大量的线虫,这些线虫就是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幼虫的形状像针一样呈线性,头钝尾细长,当放大到40倍时,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看到幼虫头部的口针——它们的危害武器。雄虫和幼虫的形状差不多,只是个体稍大一些。
三、大豆根线虫病的生活习性
首先,它只寄生豆科植物,在土壤里的生活区域和大豆根系的分布层基本一致,主要生活在地表20厘米以上的土层里,30厘米以下的土层里数量很少。
其次,大豆包囊线虫是一种好气性生物,喜欢通气性良好的砂壤土,尤其是盐碱土,在PH值小于5的酸性环境里、或在粘重潮湿或淹水的土壤里,大豆包囊线虫都无法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在南方很少发生此病;
另外,大豆包囊线虫生长发育的适温是24—35摄氏度,超过40摄氏度和低于零下20摄氏度都无法正常存活;还有就是胞囊的角质层很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一般在3-5年,长的可以达到10年以上,因此,连作、重茬有利于土壤中积累胞囊线虫数量,加重病害。
四、大豆根线虫病产生的原因
冬季,大豆根线虫病主要以胞囊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或附着在种子上在贮藏环境中越冬,这些带有胞囊的土壤或种子就成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第二年春天,当地温达到15摄氏度时,土壤中胞囊里的卵开始孵化出幼虫,幼虫进入土壤中,遇到大豆幼苗根系,从新根的根尖侵入。
幼虫侵入根组织后,在根内进行寄生生活,在生长后期,会发育成异形的雌雄成虫,雌成虫身体膨大后突破根表皮,虫体的大部分露出根外,仅用口器吸着在大豆根上,我们在根上所见乳白色小颗粒就是它们;雄虫进入土壤,和吸附在根上的雌虫交配后死亡,交配后的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进一步膨大形成胞囊。胞囊很快脱离根表皮,落入土壤中,如果温湿度条件合适,胞囊中的卵又开始孵化,进行再次侵染。
在夏季,大豆根线虫30天左右就能完成一次侵染。我国黑龙江省的中南部和吉林省的中北部地区,一年一般可以侵染3次,河南省的夏大豆产区,一年可以侵染四次;在河北省的春大豆产区一年可以侵染六次。到了秋季,胞囊中的卵不在孵化,躲在胞囊的保护壳里在土中越冬。
五、大豆根线虫病传播方式
土壤中的大豆根线虫,自身的活动距离很有限,一生的移动范围只有30-50厘米,它在田间进行传播扩散的途径,主要靠水流、田间操作等,另外,大风也可以将土表的胞囊吹到异地,进行远距离传播。
六、大豆根线虫病发生条件
大豆苗期,如果土壤中含水量低,比较干旱,就容易引起大豆包根线虫病,尤其是在沙土地、盐碱地更容易加重病害。
七、大豆根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1.在大豆生产区,首先要坚持严格的轮作制度,避免和豆科作物连作。有条件的地方,选用水旱轮作2-3年效果最好;也可以和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轮作,感病较轻的黑壤土,要坚持3年以上的轮作,盐碱土或砂壤土至少要坚持5年以上的轮作,才可以明显的减轻病害。
2.选用抗线虫或耐线虫的大豆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大豆抗病品种,使用年限长了,容易产生品种退化,使抗病能力降低,因此,还要注意进行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或及时更换品种。
3.对于曾经发生过大豆包囊线虫病的地块,除了采取前面讲到的预防措施外,还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药剂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加强防治。土壤处理要求将药剂施在地表20厘米的土壤内,种子和药剂要分层隔开,避免产生要害。药剂选择可用每亩5%甲基乙柳磷颗粒剂8千克,或15%涕灭威颗粒剂0.7-1千克,或5%甲拌磷颗粒剂8千克。在播种前10-15天,开20厘米深的浅沟,将拌匀细土的上述药剂施入沟中,施后马上覆一层薄土进行覆盖隔离,10-15天后,就可以在上面播种了。上述农药的毒性都比较大,使用时严禁加水制成悬浮液直接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