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1127/4525518.html——突泉县宝石镇*建引领富民兴乡侧记
记者韩学文张伟男刘也通讯员吕泓毅
宝石湖赖志强摄
宝石镇秋牧风味美食街吕泓毅摄
宝石镇年度村*组织书记”擂台比武”吕泓毅摄
宝石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到高洪丰的药材基地开展活动吕泓毅摄
东沟村志愿文艺舞蹈队在排练舞蹈赖志强摄
苑志坤给牛添加草料赖志强摄
屈波和妻子修缮饭店赖志强摄
寒冬时节,万物冬藏,茫茫大地,银装素裹。天还未亮,突泉县宝石镇宝乐村村民杨爱*的“农家小院”里就已经热气升腾。一大早,老两口烧起热水开始杀小鸡、摘蘑菇、切酸菜、炖猪肉,准备一天营业所要使用的食材。
抓住宝乐村大力发展旅游的契机,杨爱*夫妇将自家屋舍重新修葺,开起了“农家乐”,做起自己最擅长的铁锅炖,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也推动了宝乐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县镇两级*委、*府和兴安日报社等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我们进行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了智能厕所、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彩虹栈道、避暑凉亭等旅游设施,水上乐园项目也在有序推进,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明年夏天就可以正式营业了。这一系列惠民举措,改善了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为全镇发展旅游产业贡献了力量。”宝乐村村书记刘义佳说。
近年来,突泉县宝石镇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发展富民产业、全域旅游,整治村容村貌、推进乡风文明为重点,致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自治区级卫生乡镇、盟级文明村镇等称号。
事业引领聚合力
“家人们,大家好!今天我和姐妹们为大家带来蒙古族舞蹈《我爱的姑娘在草原》。”在宝石镇东沟村*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活动室里,东沟村*支部书记刘秀丽一边举着手机,一边在现场转换着不同的场景,屏幕上是村民们一张张亲切的笑脸。
入冬以来,东沟村志愿文艺舞蹈队的队员们每天准时欢聚在这里,除了一起跳舞,还在村书记刘秀丽的带领下,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销售农特产品。
“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的步伐逐渐走深,老百姓生活也越过越好。妇女们白天围着灶台转,晚上围着家常转的生活已经成了过去时。农忙时节,我们是务农的好把式;农闲时节,我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据刘秀丽介绍,东沟村常住人口有余人,如今,文艺舞蹈队的成员占到了全村人口的30%,占妇女总人数的70%。
“舞蹈队一成立我就加入了进来,每天都和姐妹们在一起跳舞,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锻炼了自己的身体,而且我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种养殖经验,有好的方法大家都跟着学习,现在我们发展产业的精神头越来越足。”东沟村村民白丽芳说。
白天邻里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拌了嘴,晚上跳舞时村书记把双方叫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矛盾立马解决,双方和好如初;新的惠民*策出台,村书记最先知晓,跳舞的时候传达给队员们,排练一结束,队员们立刻化身*策宣讲员,当天晚上,*的好*策就已经送进千家万户。
文艺志愿者、纠纷化解员、*策宣讲员、舆情监测员……每个舞蹈队员都有多个身份。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妇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推动了全镇的精神文明建设,唱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年,这支队伍被兴安盟评为“业余乌兰牧骑”,年又被突泉县授予“草原轻骑兵”称号。
其实,像东沟村这样的文化文艺团体,在宝石镇的其他村屯也并不少见。近年来,宝石镇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和妇女工作深度结合,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计划,重视村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艺舞蹈队等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展现了妇女们在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村书记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今年,宝石镇还开展了村*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16个村“一把手”轮番上阵,比“实功”、晒“经验”、亮“成绩”,结合各村实际,畅谈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工作思路、具体做法、长期规划和经验总结,再掀乡村振兴“比赶超”热潮。
通过比赛,引导各村书记主动分析对比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差距、补短板、树标杆,进一步提升“比学赶超、互补共进”的氛围,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宝石镇驱动*建引领乡村振兴‘总引擎’,通过‘擂台比武’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挖掘各项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补齐乡村振兴工作短板,努力构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宝石镇画卷。”宝石镇*委书记王双菊说。
产业兴村显活力
天刚蒙蒙亮,宝石镇宝合村养牛大户苑志坤就提着草料开始喂牛,几十头牛哞哞“高歌”,整个院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前一门心思扑在庄稼地上,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幸亏村‘两委’给我指了条致富路,还帮我申请了养牛贷款,走种养结合的致富路,如今我这日子越过越好。”苑志坤满心欢喜地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致富故事。
苑志坤所在的宝合村位于突泉县西北部,地处山区,土质贫瘠,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使群众增收乏力。近年来,突泉县深入实施“牧业再造突泉”工程,乘着*策的东风,宝合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决心大力发展养殖业,打破“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如今牛产业已经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从最初的十几头牛,发展到如今上百头;从普通的农家牛圈,发展到几百平方米的标准化牛棚;从过去的山头放牧,发展到如今科学化养殖……苑志坤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但是富裕起来的苑志坤不仅没有停下脚步,还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牲畜采买、疫病防治、饲料配比、冷配改良、市场销售一条龙服务,把自己的养牛经验传授给更多的父老乡亲,实现了从一家一户分散养殖逐步发展到小群体大规模养殖的转变。而他自己也从年收入几万元变为年收入几十万元。
“去年我买了5头牛,由于缺乏养殖技术,牛生病差点死掉。苑大哥知道情况后,经常到我家给我讲养牛技术,还帮我联系畜牧技术人员改良肉牛品种。现在我家的牛已经发展到16头了。”村民王立鹏说。
以宝合村为例,近年来,宝石镇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府推动“念牛经”、干部发动“出牛力”、合作社带动“使牛劲”、群众互动“发牛财”的工作措施,不断改良肉牛品种、优化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据统计,宝石镇全镇现有存栏肉牛3.1万余头,人均2.57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宝石镇进一步充实各村干部队伍,扶持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发掘一批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将善经营的“农创客”与懂技术的“田秀才”相结合,形成乡村人才振兴合力,为村级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高洪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高洪丰是宝石镇宝龙村土生土长的“80后”,在外打工期间,他敏锐地发现了中草药种植的前景,毅然决然返乡创业。年,他创建云丰中草药基地,开始育苗种药,第二年,首批当年生药材收获成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为了把药材基地做好,我多次到北京、辽宁、赤峰、呼伦贝尔等大型基地考察学习中草药种植技术,积累了不少经验。”高洪丰说。宝石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将其纳入中心重点培养,给了不少资金和技术支持。有了*府的大力扶持,更加坚定了他继续进行中草药种植的信心。
尝到了中草药种植甜头的高洪丰不仅自己扩大了种植规模,还带动父老乡亲一起参与进来。他免费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不管什么问题,只要有人问他,他都会倾囊相授。目前,云丰中草药基地以“基地+农户”模式,辐射群众种植药材达余亩,带动宝石镇境内群众余户参与中草药种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雪过后的宝石湖畔别有一番意境。在位于宝城村的春州古城,不少游客正趁着雪景打卡拍照。
今年,宝石镇依托“一山一水两湖三址”自然人文资源,整合乡村振兴和*府债券资金2.6亿元,建设宝石湖田园文化综合体项目,聚焦观光、休闲、度假全产业链发展目标,探索“守绿换金、点绿成金”新路径,以“保护性开发、修复性重建”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据了解,宝石湖田园文化综合体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春州古城、奇袭漂流、坝下丛林、宝石湾4大板块、26个子项目、个景观,旨在把宝石湖田园文化综合体打造成突泉县全域旅游新引擎、兴安盟文旅融合新示范、自治区乡村旅游新样板。
“宝石湖田园文化综合体依托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推动乡村振兴之路的新引擎,拓展诸多就业岗位反哺村民,促农增收,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而且通过发展该项目,可增加宝石镇所辖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步带动余位村民就业,人均实现劳务增收近元。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续衔接乡村振兴。”宝石镇人大主席刘玉良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助推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从根本上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就业增收梦’。”
“宝城村重点打造辽金文化特色村寨,推介‘春州古堡、湖岸渔家’地域名片;宝林村利用现有果树资源,建设高品质、高效益的林果种植示范基地,形成‘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我们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大力发展百姓可共享果实的乡土产业,以村民致富推动乡村致富,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宝石镇镇长王志波说。
家业丰饶有动力
乡村振兴,鼓起来的是老百姓的腰包,升起来的更是村民们自主增收的意识,趁着好*策的春风,宝石镇各村村民们抓住契机,各显“神通”,不断向自己理想的生活目标迈进。
“乡村振兴让我赶上了好时候,好日子不仅要靠*府振兴,更要抓在自己手中。”伴随宝石村村民屈波爽朗的笑声,只见他手中锅铲摇摆,一缕缕细如发丝的蜜汁金线缠绕在酥脆晶莹的过油地瓜中,拿手菜“拔丝地瓜”就做好了。今年2月,屈波受邀参加CCTV4《美食中国——我家的菜谱》节目录制,靠着“拔丝地瓜”出了不小的风头,也让他的餐饮事业更进一步。
从6年外出学艺,到返乡在自家小院成立了逍遥宴饭庄,并登上了央视美食节目的舞台。从3张小桌、年收入5万元的小吃部,到如今面积平方米、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农家特色餐饮,得益于乡村振兴的好时机,让屈波的事业蒸蒸日上。
村里的泥土路被修成柏油马路,无人问津的小乡镇被打造成了人来人往的旅游目的地。屈波在家乡的旅游发展中看到商机,增强了他发展餐饮业的信心和决心。于是他进一步进行了基础设施扩建和改造,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谈起这16年来的创业经历,屈波陷入了回忆。
“以前只有镇里人、村里人来我家吃饭,如今,宝石镇大力发展旅游业,我们这里游客多了,玩的人也多了,今年十一期间我每天营业额都达到了万元以上。”屈波介绍,为了抓住宝石镇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契机,他也不断提升餐饮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浪费*府提供的资源红利。
这边返乡创业青年屈波的餐饮业有声有色过上了好日子,那边宝龙村79岁的*俊山大爷在自家院子里也琢磨出了庭院增收的好路子。
“我看新闻上说,乡村振兴就是要帮助农民们通过产业增收,也让我知道了‘庭院经济’这个名词,别看我这院子小,我带你去看看我今年的收成!”走进*俊山家的仓库,近斤的苍术堆积成小山。“估摸着能卖个四五千块钱。”*俊山边琢磨着收入边笑着说。
*俊山家的庭院面积大约有一亩,但这一亩来地却成了他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村里经常鼓励我们发展庭院经济,我年纪大了,正想着多增加些收入,就在院里种了些中药材。”*俊山介绍,苍术三年出利润,四年涨收成,五年大丰收,今年正好是他种植苍术的第5年,小院子总共为他带来了近4万元的收入。
“镇上、村上的技术员知道我在庭院里种药材,不仅经常来我家传授知识,还号召大家向我学习呢。”*俊山说,宝龙村的不少村民了解了他的收入后,也纷纷加入到了庭院种植的行列,都有了一笔额外的收入。
产业规划有方向,并肩携手奔小康。近年来,宝石镇围绕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以“产业规划引导到村,产业帮扶直接到人”的工作思路,发挥“带头人”作用,满足了村民“想干啥就干啥”的产业发展需求。
“我们村耕地比较少,但是有养殖意愿的村民特别多,我既是村干部又是产业带头人,带领大家发展是我的责任。”在宝石镇宝兴村,村书记何长海家的安格斯肉牛养殖场里一派热闹的景象,41头安格斯肉牛在饲养员和技术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膘肥体壮,长势喜人。
宝兴村六成以上的耕地都是坡耕地,种植收入微薄。何长海从年上任后,一直想为村民干实事,带领村民致富。当盟委“两袋米两头牛,风风火火搞旅游”以及突泉县委打造“金玉米雪花牛百万亩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的号召落实到宝石镇,让何长海看到了方向。“养牛是大势所趋,我觉得这一定能致富,老百姓有所顾虑,我就带头养牛给大伙作表率。”何长海坚定地说。
说干就干,年何长海利用京蒙帮扶资金和扶贫资金共70万元,在村集体的育肥场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宝兴村碧鑫养殖合作社发展牛产业,引进了能够产出高端雪花牛肉的安格斯牛,每年可为村集体分红20万元以上。
“跟着何书记养牛指定能赚钱!”瞧见合作社养牛效益好的村民们竞相参与养牛。年,村民张凤华养牛的头一年就见了20多万元的效益。宝兴村也在何长海的带动下掀起来“养牛潮”,全村养牛的数量从50头迅速增加到现在的头。
“习近平总书记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产业富民的信心和决心。*的二十大报告勉励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我们坚信,产业兴、民风好、治理优、百姓幸福的新时代乡村会由我们一步一步建设起来。”何长海说。
来源:《兴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