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冉闵和他的杀胡令 [复制链接]

1#
山东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公元年五月,冉魏皇帝冉闵被燕王慕容儁下令押赴国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遏陉山斩首,由于史书没有记载冉闵出生年月,因此他终年多少岁无从得知,但知道他死时已有好几个儿子还无孙子,估算一下应该在三十岁左右吧。

史书记载,冉闵被杀后,遏陉山方圆七里,草木枯萎,蝗虫四起,一连好几个月不下雨,直到十二月份。古人迷信,燕王慕容儁见此情况心神不安,认为一定是冉闵的鬼魂在作怪,于是派人到山上祭祀冉闵,并追封他为“武悼天王”。说也奇怪,祭祀完当日,天突降大雪,灾情居然解除了。

冉闵,字永曾,小名棘奴,魏郡内黄(今属河南省安阳)人。其父冉瞻,或名冉良,是后赵第三位皇帝石虎账下著名的将领。

冉瞻本是乞活军。“乞活军”,是当时期活跃于黄河南北的汉族武装流民集团。西晋末年,并州(今山西省一带)匈奴人、羯族人起兵叛乱,大肆屠杀抢掠,加上并州发生大面积饥荒,百姓及士兵官吏两万余户在刺史司马腾率领下逃难求食。乞活军的基本成分大部份为汉族流亡农民,小部份为原底层小官吏和士兵。乞活军有时参与农业生产,有时为活命抗击其它军队的杀戮和抢劫,组织严明,士兵勇敢。当初石勒击败乞活军首领陈午,活捉了不少乞活军头目和士兵,其中也有当年仅十二岁的冉瞻。石勒见这个少年打仗勇猛,比较喜欢,并没杀他,还命石虎认冉瞻为义子,并让其改姓石,叫石瞻。

石瞻从此就跟随石虎一路南征北战,立下很多战功,在军营中娶妻生子,扎下根来。石瞻生下一个儿子,名为石闵。

石瞻在石虎与匈奴汉国刘曜在山西高候争战时阵亡。(也有人说是病死的)

石瞻死后这段时间的冉闵,史书上没过多记载。石闵幼而果锐。成年后,身长八尺,武力绝人。石闵在史书中的首秀有点象当年诸葛亮误用马谡失掉街亭后的赵云邓芝部队-----无损失,全身而退。石虎进攻前燕慕容鲜卑的昌黎之战时,二十多万军队全线崩溃,各军溃败,俱有损失,但唯独冉闵一军三千人毫发无损,因此他声名大震。从此,石闵就接替他父亲也变成了石虎帐下一名得力的勇将。

公元年四月,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他十一岁的儿子石世登基,由于年纪小,无法控制朝政,被另一个儿子彭城王石遵率军队攻取邺城夺了皇位。没有儿子的石遵任命石闵打前锋,并许下承诺,说事成后封石闵为太子。

然而石遵进了都城后,做了皇帝的他选择“忘记”了当初对石闵的承诺,这让石闵心里非常不爽。同时,由于石闵拥立的功劳大,而且握有兵权,引起了石遵的猜忌。

公元十一月,石虎的第三子义阳王石鉴把石遵想杀掉石闵的想法告知了石闵。石闵立即带人闯入皇宫,杀掉石遵,立石鉴为帝。

登上皇位的石鉴不甘心被石闵控制,始终想联络羯族将士借机除掉石闵,多次都没成功。石闵与反对他的羯族将士互相攻杀,将整个皇宫内外弄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双方误会越来越深,逐渐形成了羯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反对石闵、而汉族支持石闵的局面。于是石闵愤而下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之!也就是说,无论是统治境内还是境外,只要看见有胡人拿着兵器,一律斩杀。然后不久,他再下一令,“从今开始,凡与朝廷同心者可以留下,不同心者可以自由选择。”他命人打开城门,不作阻拦,方圆百里之内的汉族人纷纷进城,而匈奴人、羯人等少数民族都纷纷选择离开,双方人士将城门口挤得水泄不通。

石闵这时候明白了,胡人终究不能为己所用,这时候他已经杀红了眼,立即又发布了一条命令:“斩一胡首送至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这就是著名的《杀胡令》。这道命令一出,一天之中,被斩首的胡人多达数万。石闵亲自上阵,率领汉人诛杀胡人,不论贵贱、男女、老幼,统统杀掉。整个后赵一片混乱,有的汉人因为鼻高须多,也被误杀。胡人被杀掉的有二十多万,尸体堆积到城外,任凭野狗豺狼吞食。(《晋书》原文如下:“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新兴王石祗是石虎第十子,石遵的弟弟。这时候在镇守后赵老都城襄国,他联合姚弋仲、蒲洪等少数民族头领人传檄四方,号召起兵诛杀邺城的石闵和李农。石闵带兵出征时,皇帝石鉴派宦官秘密给城外人送信,以邺城空虚为由,让他们趁机夺取邺城。但这时候的宦官早已全部投向了石闵。宦官把石鉴的信件快马送给了石闵,石闵、李农立刻回军邺城,立刻诛杀石鉴,并把石氏全族不分老幼全部杀死,其中包括石虎的三十八个子孙。

公元年,禁不住众人劝进,石闵恢复冉姓,名冉闵,登基为帝,改国号为“魏”,大赦天下。他尊母亲王氏为皇太后,立妻子董氏为皇后,立长子冉智为皇太子,封儿子冉胤、冉明、冉裕为王。史称冉闵建立的魏国为“冉魏”,这个政权立国时间太短,只有区区三年,后世史学家没有将其位在五胡十六国之列。

此时在襄国的新兴王石祇听说皇帝石鉴被杀,立刻即帝位,改年号永宁。并集中了全国各地方军队十余万攻打冉魏。

石祇的军队多次被冉闵军队击败,最后被冉闵反包围在襄国,面临破城危险。石祇连忙派人四处求救。羌族首领姚弋仲派了十余万人前来解襄国之围。

由于邺城发生内乱,冉闵被迫回城。刚解了襄国之围的石祇立即派将军刘显前来攻打邺城,却被冉闵击败。刘显请降,并答应冉闵,自己回襄国杀掉石祇。

刘显未失言,回襄国后,杀掉石祇等人,将首及送到邺城,后赵彻底灭亡了。

公元年四月,燕王慕容儁率兄弟慕容恪等对冉闵的冉魏发动大规模袭击。冉闵以较少兵力对抗前燕大军。两军在魏昌县(今河北无极县东北)的廉台村遭遇。冉闵率军大战慕容恪,开始十战十捷,后来慕容恪利用“连环马”计策,扬长避短,诱冉闵于平地决战,大败魏军,并生擒了冉闵。

冉闵被杀后,这个仅存世三年冉魏政权灭亡了。

近几年来,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有人把冉闵吹捧成了民族英雄,说什么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特别是羯族将北方汉族人几乎杀光,甚至北方汉族濒临灭绝边缘,冉闵的“杀胡”是拯救了汉民族!有人还在他故乡为其塑了雕像,每年都有人前往祭拜。

这些其实都是胡编乱造。所有吹捧冉闵拯救了汉人的文章都要渲染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羯族如何如何野蛮残暴,不光杀人还吃人甚至大量吃人,导致北方汉人濒临灭绝。比如某篇文章就写道:“......羯族就简直可以称之为“食人恶魔”了。史书记载羯族军队行军作战从不携带粮草,专门掳掠汉族女子作军粮,羯族称之为“双脚羊”,意思是用两只脚走路像绵羊一样驱赶的长奴隶和牲畜,夜间供士兵们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在羯族建立的羯赵政权统治下,曾经建立了雄秦盛汉的汉民族已象到了灭族的边缘......”请问这种说法的根据在哪里?这里说的“史书记载”出自哪本史书?

上面说的“两脚羊”这种说法可能是来自一本南宋的野史,名为《鸡肋编》(作者:庄绰。《鸡肋编》中记载了大量全国各地民俗、物产、饮食和医药知识,对我们认识宋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一定帮助,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找来看看)。

原文如下:

“......而自靖康丙午岁,金人之乱,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老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简单翻译成白话就是:到了靖康丙午年间,赶上金人南下的乱世,六、七年间,山东、京西、准南等地(“路”,宋省级行政单位),方圆千里的地面上,只有灌木杂草。一斗米卖到好几十千钱,而且还买不到。盗贼、官兵以至普通居民,更是互相捕食,人肉价格贱到不如猪肉、狗肉,肥壮的一个人不过卖十五千钱,人的整个躯体晒干后做成腊肉。

登州(今山东烟台)人范温,率领忠义之人,于绍兴癸丑年间通过海路乘船到了钱塘(今杭州),这一群忠义之士里,有人还带着人肉干,边走边吃。这些人肉,用廋词(廋音sōu,隐匿的,这里应该指“黑话”)来讲,老瘦男子被叫作“饶把火”,妇女年轻的名为“不羡羊”,幼儿叫“和骨烂”,以上所有又通称为“两脚羊”......

这实际上说的是南宋初的事,请问和五胡十六国有什么关系吗?相差了七八百年。不知道是哪个不良作者哗众取宠,把这样的事张冠李戴?

另外,这类文章还说,冉闵灭后赵的时候,中原汉人大概只剩下万,之前西晋人口鼎盛时期万,因此汉人被屠杀一千多万........请问这些数据从哪来的?历史依据在哪呢?古代虽然有户口数的统计,但因信息、交通、档案管理等技术方面非常原始,而且历经几十年的战乱造成资料遗失,就算有数据也极不准确,更不能作为历史事件的证据。而且西晋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时间的确战乱频仍加上自然灾害,肯定造成了当时中国人口大量流失,这应是不争的事实。但以此来说明这是少数民族对汉族大规模系统性杀戳的结果,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

那冉闵下达《杀胡令》是为了什么?冉闵其实也就是五胡时期一个汉人军阀,杀胡令的产生有其特殊历史背景,纯粹是冉闵利用当时胡汉矛盾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采取的一种极端手段而已。当他的政权暂时稳定下来后,他就迅速抛弃了《杀胡令》,甚至任命自己的儿子冉胤为大单于,把投降的一千多胡人拔归冉胤管理,开始有步骤拉拢胡人。光禄大夫韦謏为此提出异议,要求杀掉所有胡人时,还被冉闵反而杀了全家。

各位再想想,冉闵他爹12岁就跟着石虎出生出入死、争战沙场,冉闵更是出生在军中、成长在军中。他们身边、括他们自己都是各民族职业军人,他是汉人也罢胡人也罢满脑子里首先想的就是吃饱饭、然后是怎么在下一场战争中争取活下来、然后多砍几个首级立功领赏、再然后才会是建功立业建封妻荫子......他们首先需要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叫打哪打哪,叫杀谁杀谁。高级点的将领会考虑权利、地位、地盘等。他们根本不会考虑与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是非善恶”更不会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来考虑什么民族大义!所以硬要把冉闵杀胡行为解读成是为了拯救汉人于水火之中听起来实在太可笑了。

网上还流传有一篇的冉闵《杀胡令》全文,很多吹捧冉闵的文章都加以引用,其实仔细一读就知道是假的。不知道这篇文章谁写的,里面很多语句、口气全是现代说法,读来十分可笑,大家可以当笑话看看:

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我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蛮地胡夷无不向往,食吾汉食,习吾汉字,从吾汉俗,此后胡夷方可定居,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然今,环顾胡夷者,无不以怨报德,抢吾汉地,杀吾汉民。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前晋八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太兴元年,愍帝受辱,崩于匈奴。凡此种种,罄竹难书!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世上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