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生义的养殖业牛气十足 [复制链接]

1#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入秋后的德令哈天气逐渐变凉,驱车来到德令哈市恒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早就听闻这里的一把手杨生义很“牛”,没想到连他养殖的西门塔尔牛更是“牛”气十足——一头公斤的牛犊喂养五六个月后,体重竟能超过一吨,能产公斤带骨肉。

一身干净的迷彩服,让杨生义看起来很精干,多年来的风吹日晒,在杨生义的脸上留下了黝黑的痕迹。记者见到杨生义时,他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抱着草料,正在养殖场里忙活。

旁边的女工说,杨总已经好几天没有回家了,白天夜里都守在牛棚。

杨生义解释道,这两天正好赶上母牛下牛犊的时候,难产、小牛出生后不会吃奶……一堆问题都需要人操心,留在这里我比较放心。

杨生义的奋斗史,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讲,那时杨生义就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在原德令哈农场租地种。年,他抓住农场改制的好时机,承包了近33.33公顷地,成了一方土地的主人。

后来随着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钱袋子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但是杨生义却说:“种了十多年地,成本一年比一年高,扣除一涨再涨的化肥、农药、土地承包费、工人工资,几乎没剩头。加上没有专门的仓库,粮食容易受潮、老鼠啃食,一旦遇到收成不好,每年的损失会更大。”

种地利小,再不变就会进入死胡同,杨生义的脑海中早早就萌生出了转变经营方式的想法。

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杨生义发现海西地区的肉牛养殖户不多,当地居民蒙古族、藏族等群众大都喜欢吃牛肉,牛肉市场需求量大,尤其牛肉价格持续走高,他便有了搞养殖的想法,顺便还能把打下来卖不出去的粮食用来喂牛,给小麦也找到了一条就地转化增值的出路,左思右想,他认定搞肉牛养殖是条不错的路。

从年2月,杨生义拿出了多年的积蓄,注册成立了恒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多番比较后,选择了养殖西门塔尔牛。这种牛原产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是一种典型的乳、肉兼用牛。

“这种牛吃得多长得快,抗疾病能力强,出肉量大,每天能长3公斤,2岁成年牛就能长到公斤,能产近公斤带骨肉。”杨生义算了一笔账,合作社一年出栏两次,每次出栏50头,五六个月的小牛犊就值一万多元,喂养几个月出栏时售价达一万九千元,扣除人工、饲料成本,每头牛纯利润能达到元,一年出栏头牛能挣40万元。

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杨生义靠着种植和养殖不仅让自己走出了一条致富路,还带着乡亲们一起奔小康。

为了回报村民,每年9月秋收时,杨生义用自家的收割机、汽车免费为村民收割小麦,全村.3多公顷地,以每亩40多元的收割费计算,仅此一项每年能为村民节约收割费开支十一二万元。

到了秋季翻地时,他又以每亩低于市场价10元的超低价为村民翻地。村民都知道这个价格只够油料、人工费,杨生义给村民提供了方便,义务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杨生义给记者算了一笔环保账。他说,“村里.3公顷地所产的秸秆堆在一起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过去一到秋天家家户户焚烧秸秆,放眼望去,到处狼烟滚滚,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现在搞养殖,打下的粮食村民自己拉走,秸秆我用来喂牛,既循环利用了秸秆,又减少了因焚烧对大气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了互利双赢。”

杨生义是个脑子“活络”的人,村里.3公顷地,加上他自己的33.33公顷地,每年秋收能打三四万捆秸秆,预留够自己用的,他就把多余的卖到都兰、海东六县、西藏,获得的收益再投入到养殖场,扩大规模。

杨生义信心满满地说:“国家的*策越来越好,我们的路也越走越宽,明年我还要把合作社扩大,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