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牦牛。
▲冬给措纳湖风光。
▲年保玉则,花开遍野。(图/均视觉中国)
▲①援青教师赵兴洲带着孩子们一起合唱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校歌。赵征南摄②忠措一家从牛毛帐篷搬进了上海援建的困难户住房,开启新生活。赵征南摄③旦增达杰期盼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萧君玮摄本报记者赵征南通讯员江轶群“80%用于基层,80%落在民生项目上”,这是上海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时,掷地有声的承诺。果洛,是青海省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经济社会发展最滞后、单一民族成分比例最高的州。自年上海对口支援以来,新医院、新学校、新民居在这里拔地而起,个援青项目逐一落地建成。援青十年,上海先后派出四批74名援青干部人才,从平均海拔4米的繁华都市,一路跨越雪山、江河和草地,带着深厚情谊,扎根在海拔超过米的果洛。在果洛,项目投入代言的是“上海风范”,民生改善树起的是“上海标准”,援青干部们与当地干群手拉手、心贴心,被亲切地唤为“上海青”。民生连着民心,“上海青”也早已成为“上海亲”。“援青干部人才虽然来自全国最发达地区,但他们用朴实、踏实的工作作风,与高原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果洛州委书记武玉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能吃肉,能吃糌粑,是我们的好兄弟,我看他们根本就是果洛人!是一家人。”“按照‘中央要求、果洛所需、上海所能’的方针,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我们10年来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民生领域,布局了一批具有引领带动效果的项目。同时,变化最大的也是民生领域,老百姓有着极强的获得感。”果洛州州委常委、副州长、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冯志勇说。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冯志勇正和当地干群一道,思考如何回答总书记“我更关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命题。教育:59岁教师的高原音乐梦,“组团式”援青开启7月的果洛,绿草如茵,牛羊遍野,高原上生机盎然。这是当地最好的时节。“年保玉则的风,在轻轻地呼唤,你张开着怀抱,让我们沐浴阳光……”傍晚,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音乐室内,传来了学子自弹自唱校歌《神山的花园》的旋律。这首歌的作曲是赵兴洲,他另一个身份是援青教师。59岁的他,在即将退休之时,选择初上高原,看看那里的孩子们需要什么。从接机到报到,一路上谁都没有想到,来高原支教的会是这样一位“老”师。几堂课下来,赵兴洲发现,久治的孩子们音乐天赋极高,但因为从未上过音乐课,乐理基础知识一片空白,学校的乐器房更是摆满了闲置的乐器。看着少了配件的乐器,或是由于缺乏维护而断了的琴弦,赵兴洲独自一人把乐器修理了一遍,并暗下决心:这里的孩子不能没有音乐!孩子们的进步,令赵兴洲的高原反应也在不知不觉中消散。如今,他每周要上10多节课,午休时间、晚饭时间、双休日,久治的师生们都离不开这位“老”师。赵兴洲也爱上了高原,“一年期满后,只要组织允许、久治需要,我也愿意陪孩子们继续圆梦。”教育援青,不仅有情感交融,更有力度支撑。年7月,拥有43年历史的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迎来了上海新一批援青教师。这是上海第一次“组团式”教育援青的尝试。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小亮担任果洛教育局副局长和民族高中校长。“固本培基、立柱架梁”,是他口中的教育援青思路。在“组团式”队伍中,援青教师仅有4位,他们该如何撬动整个学校,乃至果洛州教育水平的提升呢?*小亮下了一番功夫:三位骨干教师分别安排在三个年级,同时根据个人工作经历和专长,丁志伟任校长助理、张成钢和陈佳阳分别任教务处副主任和教研室副主任,一起参与学校管理。由于小学、初中阶段缺乏系统性培养,当地学生的数学基础尤其薄弱,无论是运算能力还是逻辑思维都较为欠缺。面对这样的现实,丁志伟不断告诫自己要“耐心、耐心、再耐心一点”,放慢课堂节奏,设计更多的“阶梯”引导学生,用正向激励搭建“信心之塔”。有一位叫索合萨扬拉的学生,曾当面对丁志伟说:“老师,我不想学,你讲遍我也听不懂。”丁志伟告诉他:“那我就讲遍、遍……直到你弄懂为止。”几个月后,这位“讲遍也听不懂的学生”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90后教师陈佳阳,在团队中领衔教研工作。搞教研,就必须要申报课题,可这对当地教师来说都是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当地教师对陈佳阳提出质疑:“我们平时工作已经很忙了,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到,如今又要多一件烦心事”……陈佳阳拿出了教学生的耐心劲,一次次地跟当地教师宣传申报益处。他还同援青教师团队一起开展专项培训。几番坚持下来,当地教师申报课题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医疗:“迷你宝贝”出院,那是援青医疗团队最开心的一天首次“组团式”援青的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第四批援青团队还在医疗领域开启了“组团式”援建。42岁的孙金峤,是果洛州卫健委副主任、医院院长,医院的“一把手”,孙金峤事无巨细,竭尽全力。自然环境的制约从未动摇过他奉献于高原的梦想,“援青三年,我若不能给高原医疗水平带来帮助,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果洛。”年10月9日,一名孕32周、出生时体重仅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顺利出院。将这名“迷你宝贝”重新带回人间的,正是孙金峤。那一天,也是孙金峤最开心的一天。限于医疗技术、气候高寒缺氧等限制,在果洛州当地,体重低于克的早产儿尚没有救治成功的先例。孩子的家长没有信心。孙金峤反复做他们的心理工作,并联系慈善企业,给予患儿2万元资助,免去了后顾之忧。孙金峤带领团队决定一搏。由于出生过早,患儿吸吮反射极差,消化功能也不完善,不能主动进食,只能通过静脉注射提供营养支持,然后再一毫升一毫升地增加喂奶量。终于,在医护人员日夜监护下,患儿体重一克一克地增长。来不及高兴太久,从“迷你宝贝”的救治中,孙金峤看到了工作上需要推进的地方。以“重建”急救室为例,硬件方面,改变原先“一房、一床、一监护仪、一氧气瓶”的配置,引入更多急救设备;软件方面,重视业务培训,开展业务水平的“传帮带”。在果洛,孙金峤也开辟了自己的人生首次——吃零食。原本从来不碰零食的他,在会议桌上添置了零食盘,里面装着饼干、糖果、牛肉干等零食。“我最喜欢吃的是蛋卷。”孙金峤说,“医院工作太忙,有时来不及吃饭,同事们饿了就吃些零食垫着。”依托医联体建设,医院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医院,医院大楼没有电力供应,打吊瓶要一手拿着手电筒,另一只手扎针;手术室也是空设,连阑尾炎这样的小手术也只能去隔壁四川阿坝做。如今,在上海的支持下,医院不仅建起了全新的大楼,还有了上海医生的帮助。来自嘉定区的中医医师蔡浚正在把一些中医基础理论教给院内同事,“高原天气寒冷,一些缓解腰腿酸痛、治疗老寒腿的理疗项目非常受欢迎。即便我将来离开,也能给当地留下技术的‘火种’。”值得一提的还有共克“虫癌”的专项支持。果洛长期饱受包虫病困扰,不少牧民因此失去劳动力。医院包虫病早期筛查、住院治疗以及术后复查工作开展。达日县的图吉一家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在她家的院子里,一个简易篮球架被闲置了许久,打篮球是她大儿子的最爱。可包虫病却找上了小伙子,让他无法上学,更无法打球。“去年,上海医生帮孩子免费做了手术,孩子恢复得很好。我最期待的是,院子里能重新听到拍球的声音。”图吉说。安居:向烧牛粪告别,迈向便利卫生新生活图吉右腿残疾,一个人含辛茹苦将三个孩子拉扯大,颇为不易。“嘎苏徐(藏语:欢迎)!”她将客人们领进自己8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一层客厅的桌子上摆满了水果和糌粑。她将暖炉上的水壶提起,泡好绿茶,邀请客人们享用。年,她作为建档立卡户异地搬迁,住进了上海援建的困难户住房,电视、音响、热水器这些过去陌生的物件,也都慢慢学会了使用。忆起之前的生活,那真是苦不堪言。四口之家挤在牛毛帐篷里,哪怕是七月,到了深夜依然寒风刺骨,盖4床被子才有些暖意。要是想烧点热水暖暖身子,也要架起“塔垮”,用牛粪生火。住房条件的改善,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启,孩子们的成长让她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上海来的,是帮助我们的,都是好人。瓜真切(藏语:谢谢)!”年出生的旦增达杰也是困难户住房项目的受益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玛多县自家的超市里看店。眼前的旦增除了黝黑的皮肤外,根本看不出是一个在高原牧民家长大的少年。他头戴棒球帽,长袖衫外面套上NBA球队布鲁克林篮网队的球衣,上面印着11号,那是他偶像欧文的号码——即便是在果洛州州府,也很难见到这样的“潮流”穿搭。玛多高寒缺氧,年均气温-4℃,极端低温为-40℃,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六类地区。旦增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抚养着他和妹妹,一遇到阴雨雪天,只能睡在湿漉漉的毯子和被子里。他最怕冬天,手脚被冻僵不说,还要和饥饿的狼群作斗争。年前后,一切都有了变化。旦增住进75平方米的援建房,有了电视以后,他更是迷上了体育频道播放的篮球赛,对大山之外的生活充满向往。他在高考中发挥出色,顺利地考上了四川的一所大学。“学有所成后,我想回到家乡,为乡亲们做贡献。”旦增说,“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上海看看,向那里的亲人说声‘瓜真切’。”除了居住条件的改善,在上海援建项目的支持下,“一网通办”也走进了阿尼玛卿山脚,百姓办事更加方便。在甘德,牧区点多、线长、面广、服务半径大。过去低保领取需要村里先开出相关证明,然后由牧民本人拿到乡上,通过专职民*干事盖章,副乡长签字后,再拿到县民*局进行审核。为办个业务,有些牧民甚至要跨越公里,整个流程下来,快一点10天左右,慢一点要一个月左右。如今,随着上海援建的甘德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低保领取只需在村里登记后,便可前往服务中心办理,上午来下午即可办妥。乐业:探索百姓增收长效机制,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果洛老百姓期待美好生活能更进一步。玛多县原来是个偏僻的高原小县城。城里两条主干道,一条南大街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一条安康路则相当于淮海路。尽管已是县城最繁华的路段,但周边没有商铺,人气不高;另一方面,配套环境不佳,无法实现人流物流的聚集。去年,在上海援建资金的支持下,这两条路周边的建筑物被改建成资产收益项目大楼,里面入驻了销售、广告、餐饮、药品等各式各样的店铺。一年来,光租金分红就达34.24万元,令6个重点贫困村受益。旦增一家是分红的受益者,不过,他们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过得更好。旦增的父亲投入十余万元,租了间53平方米的店铺开超市。“这两个月,超市每月营业额都有2万多元。”旦增表示,超市已成为他们一家奔向小康生活的起点。援青项目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玛多这个位于三江源核心保护区域内的“*河源头”,环保是重中之重,可发展项目也更少。援青干部调研后发现,“玛多藏羊”名头很响,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产业。未来,生态畜牧业可以成为玛多产业发展的重点。生态畜牧不是简单地自由放牧,而是充分考虑草蓄平衡,实行牲畜草场折价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收益按股分配的模式。可要实现这一理念,必须解决摆在眼前的现实困境——羊品种退化严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匮乏。对玛多县日谢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肉多来说,过去最怕的就是冬天,他们会带着羊群驻扎在山窝里、把牛粪堆在羊圈周围、用塑料布搭建简易羊圈等“土方法”避寒,尽管如此,年的雪灾还是让牧民损失了一半以上的羊羔。自从上海资金启动了畜棚改造工程,再加上储草棚、小口机井的建设,到了年,合作社的羊羔安然度过了大雪封山的一个月,在青海传为佳话。肉多的心中只有感激。未来,上海援青干部帮助当地在发展养殖的同时,兼顾种草,为牲畜安全护航,并通过草场的恢复扩大牲畜承载量;此外,还将建立移动奶站、酸奶加工厂,并帮助建立电商平台销售渠道,在不断延伸产业链的同时,为牧民增加更多的收入。“脱贫攻坚之后,如何巩固成果,确保不返贫?我们的工作需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便是产业兴旺。”冯志勇说。如今,果洛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为调整种植结构,班玛县利用上海援建资金对蔬菜基地升级改造,第一次在高原净土培育出羊肚菌。目前羊肚菌出菇率喜人,预计每亩可产鲜菇斤以上。据了解,5—6斤左右鲜菇可晒一斤干羊肚菌,每斤干羊肚菌售价为1元—元。指导羊肚菌项目的,是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今年4月至今,包括陈辉在内的“五人博士天团”一直待在果洛,不仅助推着产业发展,也为当地培育了一支可靠的羊肚菌队伍。陈辉告诉记者:“当地的几位技术员熟悉气候特点,这是上海专家不具备的。正是他们告诉我‘班玛夏季午后气温可超过摄氏25度、冰雹等极端天气时常出现’,我才会想到将羊肚菌生长期提前,并将遮阳棚从4针改为6针,有效保证了出菇率。”陈辉入青才两月有余,*小亮、孙金峤所带领的“组团式”援青教育、医疗队伍也还要坚守两年。人员交往、智力帮扶,已成为上海对口支援果洛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除了产业,就是人才。‘输血’之外还要重视‘造血’。”冯志勇表示,上海援青把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作为埋下“隐形财富”的重要举措,通过各类培训和交流,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有效缓解果洛未来发展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留下一支永远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十年之约,成果丰硕,在走向全面小康的路上,果洛明天定会更精彩!(制图:邢千里)来源:文汇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