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羊的脑多头蚴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复制链接]

1#

本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或称脑包虫)等寄生于绵羊、山羊脑及脊髓内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其临床特征为周期性的转圈运动。

病原:多头蚴呈囊泡状,大小如豌豆粒,大的至鸡蛋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的内壁上有-个头节(原头蚴),成虫为多头绦虫,寄生于犬、狐、狼的小肠内。虫体长40-80cm。头节小,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两排角质小钩。虫卵,呈球形,外被一层辐射线条状的胚膜,内含1个六钩蚴。

(1)流行特点。犬等肉食动物吞食了含有多头蚴死羊的脑,多头蚴内的每个原头蚴在其小肠内均可发育成1条绦虫,成熟后即可见孕节排出。当羊等食入被孕节或虫卵污染的饲草、饮水后,每个六钩蚴即可在脑部形成一个多头蚴。因此,无论在牧区或农区只要有养犬的习惯,绵羊或牛就可感染本病。

(2)临床症状。初期由于幼虫移行可引起羊脑和脑膜的急性炎症,常见离群、目光无神、减食、行动迟缓,呈现无任何规律的强制运动,重者精神高度沉郁,步态蹒跚,头转向一侧或转圈,个别出现癫痫发作。由于多头蚴在脑部的寄生部位不同,病羊常呈现:头高举、下垂、偏于一侧或头抵障碍物不动;有的作直线运动或转圈运动等,并常为周期性发作。也有的出现痉挛和失明。病后期,寄生部位骨质松软甚至穿孔。病羊常因极度衰弱死亡。

本病患羊表现出一系列特征性神经症状,容易确诊,但应与羊莫尼茨绦虫病;羊鼻蝇蛆病以及其它脑部疾患的神经症状相区别,即这些病均不出现头骨变软、变薄和皮肤隆起现象。

(3)剖检变化。急性死亡病羊呈现脑膜炎和脑炎病变,在脑部还可见六钩蚴移行时留下的弯曲伤痕。慢性病例可在脑、脊髓的不同部位发现数量不等的囊状多头蚴。

羊的脑多头蚴病的防治措施

(1)预防。避免犬等肉食动物食入带多头蚴病羊的脑、脊髓,对患畜的脑和脊髓应烧毁或作深埋处理。对护羊犬和家犬应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10mg,1次内服)或氢溴酸槟榔碱(每千克体重t.5-2mg,1次内服)定期驱虫。对野犬、豺、狼、狐狸等终末宿主应予以捕杀。

(2)治疗。对早期病例可试用毗喹酮治疗,剂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50mg内服,连用sh为一个疗程。对晚期病例,可采取手术摘除。方法是:定位后,局部剃毛、消*,将皮肤作“u”字形切口,打开术部颅骨,先用注射器吸出囊液,再摘除囊体,然后对伤口作一般外科处理。为防止细菌感染,可于手术后3天内连续注射青霉素。也可不作切口,直接用注射针头从外面刺入囊内抽出囊液,再注入95%酒精1ml。

怎样进行羊的脑多头蚴病的实验室检查

生前可使用多头蚴囊液、头节或多头蚴膜制成变态反应原进行变态反应诊断。

方法:将反应原以10%生理盐水作1:20倍稀释成乳剂,在绵羊上眼睑皮内注射0.2ml,患羊可于注射1h后,呈现皮肤肥厚肿大(3.1-4.2mm),并保持6h。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