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贾继东教授肝细胞癌分子分型尚在探索中,期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年12月11~13日,华夏肝病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下现场会议与线上直播会议同时进行的方式,是新冠疫情期间肝病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12月12日,首都医科医院贾继东教授以“肝细胞癌的分子分型研究进展”为题做了精彩报告,《国际肝病》特整理报告内容,供读者学习和讨论。

贾继东教授线上报告

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乙型肝炎病*(HBV)和丙型肝炎病*(HCV)感染、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酒精等原因均可能诱发肝细胞基因组或表观遗传改变,导致正常肝脏逐步从肝纤维化、肝硬化向肝癌发展,但也有少数患者不经肝硬化即发生肝癌,如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患者等,两种情况下的肿瘤发生机制及其中的基因突变存在差异。

肝癌发生是一种长期、多步骤、多途径的复杂过程,基因突变的发生和累积状况也因致病机制不同存在差异,部分病因导致的肝癌可能早期出现突变,而部分突变则可能随时间积累,难以用单一或部分基因突变解释或定义肝细胞癌。

图1.肝癌发展中的主要基因突变

(引自报告幻灯)

因此,在目前常用的巴塞罗那分期等肝细胞癌分型方法中,分型仍主要基于肿瘤及患者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层面证据尚未被纳入考量,靶向及免疫药物的个体化精准使用也缺乏依据,除已在一线治疗中取得成功的免疫+抗血管方案外,其他方案在临床试验中的差异尚不明确。且肝细胞癌的肿瘤异质性较强,单一瘤灶内部存在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差异,不同的肝内瘤灶也可能存在差异,从而限制精准诊疗的效果。

在基因组数据尚较为缺乏的情况下,分子分型或可通过肿瘤生物学行为特点进行,如分为增殖型(proliferationclass)和非增殖型,其中增殖型主要与HBV感染有关,表现为分化较差、甲胎蛋白(AFP)水平较高和预后相对较差;而非增殖型更多与HCV感染或酒精有关,肿瘤生物学行为与增殖型相反。

图2.HCC分子分型汇总

(引自报告幻灯)

在增殖型和非增殖型两种分型中,又可以根据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差异分出多种亚型,这与肝细胞癌另一种分子分型方式类似,即侵袭性强/侵袭性弱(Aggressive/Less-Aggressive)的肝细胞癌,可再根据肿瘤体积、分化程度及特定基因突变等因素进一步细分为S1、S2、S3三种亚型,但近年来研究显示,以上两种分型与肿瘤免疫缺乏明确的关联性。

图3.HCC异质性及患者预后变化

(引自报告幻灯)

小结:虽然目前已知多种基因组改变、分子分型特征、病理学特点及患者特征与肝细胞癌预后有关,但尚无任何一种分子分型能整合以上要素,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为推动肝细胞癌的个体化诊疗,临床试验和实践中都需要重视转化研究的价值,广泛收集患者活检样本,结合基因组数据、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等信息,对患者做出更好的评估,用大数据引领肝细胞癌精准治疗。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