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例精选丨典型肝脏疾病三例 [复制链接]

1#
医途用户:春夏秋冬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K-F环,即角膜色素环,位于角膜与巩膜的内表面上,呈绿色或棕褐色,是肝豆状核变性病的重要体征,为铜沉积在角膜后弹力层所致。

医途点评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又称做Wilson病。本病是由于铜转运和代谢异常,是铜在肝脏、豆状核、角膜和肾脏等组织和器官异常沉积所致。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铜蓝蛋白、血清总铜量降低以及血清游离铜和尿铜排泄量增加。

酮代谢异常使铜首先沉积于肝脏。病变早期诊断困难,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脾大、腹水和食管静脉曲张等表现。随着血清游离铜的增加,游离铜可沉积于肝脏以外的组织和器官,如脑内、角膜、肾脏等。当铜沉积于角膜缘时,临床检查可见在角膜缘有一*棕色Kayser-Fleischer环,称K-F环。K-F环的出现是临床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依据之一。

游离铜在脑内沉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表现为震颤、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和精神症状。脑内铜异常沉积的部位多见于基底节、丘脑、脑干和齿状核。脑内病灶多为对称性。MRT1WI检查病变多表现为低信号或稍低信号影,质子密度像和T2WI呈高信号。MRI检查时病灶出长T1长T2信号强度影反映了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当脑组织仅仅出现细胞内水肿时,由于水变化一般少于水变化一般少于3%,因此T1WI、质子密度像和T2WI多无异常信号。随着细胞外水肿、脱髓鞘改变和神经细胞坏死或囊变等的出现,从而出现长T1长T2信号影。当铜在脑组织中沉积量逐渐增多,病灶可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影。

医途用户:春夏秋冬关键词:肝细胞腺瘤

巨大肝细胞腺瘤1例。

医途点评

肝细胞腺瘤是起源于肝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密切相关。病变多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结节,肿瘤体积一般较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多数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病变内部血供丰富,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和脂肪变性。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上腹痛、腹部肿块。若肿瘤大量出血,可出现休克。目前对于肝腺瘤主张手术切除。

CT平扫肿瘤呈圆形,边界清楚,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如合并新鲜出血,病变内部可见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影。陈旧性出血则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供血为主的富血供肿瘤强化的特点,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呈高密度,门静脉期显示病灶密度下降,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或略高密度影,延迟期呈等或低密度。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病变内部由于出血、坏死、脂肪等成分存在,信号多不均匀。增强扫描强化特点类似于CT表现。

肝细胞腺瘤超声表现为非特异性,主要起筛查和随访作用。CT和MRI增强扫描对于确诊具有重要价值。如病变不典型诊断有困难时,需要定期随访观察或进一步行同位素扫描。

医途用户:外科住院狗关键词:包虫病

典型肝包虫病CT表现,表现为蜂房征。

医途点评

包虫病即是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内所引起的。患者一般有牧区生活史或牲畜接触史。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囊肿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如肝区疼痛、腹胀、食欲减退等。巨大病变可出现呼吸困难及肝脏肿大,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肝包虫囊肿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病变边缘光整。CT平扫显示囊壁密度略高于肝组织,增强扫描囊壁无强化。母囊内可见子囊,子囊的数目和大小不等,并且无钙化的子囊密度低于母囊,近周边部新生子囊密度常低于中心部较陈旧子囊,多个子囊充满母囊时,呈多房状或蜂窝状改变。如本病例所示,表现为典型的蜂房征。部分病变外囊壁可见钙化,呈弧形或蛋壳状。厚薄不均,囊内容钙化常呈条片状表现。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信号强度多不均匀。T2WI显示子囊信号略低于母囊,呈囊内囊特点,并能清晰显示低信号囊壁及分隔。MRI对钙化显示不敏感,不易于低信号囊壁区分开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