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产种植中极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的诊断 [复制链接]

1#

越来越多的植物被各种各样的被线虫危害着,很多农民朋友都以为根结线虫危害以为是虫,也是它是一种病,这个虫子一般肉眼看不太清楚,需要在显微镜下看,所以从病理的角度把它作为病原的微生物,它咬了作物的根部就会分泌一种分泌物,这种分泌物就会刺激根部的细胞不断的分裂,不断的生长,一直分裂下去就会形成我们常见的大根结,根部坏掉了就不再给作物输送营养了,它主要是靠水流传播、土壤传播。这样在生产种植过程中植物病原线虫的诊断有显现的尤为重要。

任何一种植物.上都有至少一种(甚至多种)植物寄生线虫,但只有那些在寄主植物根围有很高的群体密度,并且大量的侵人寄主体内寄生,对寄主造成明显的损害时才被称为植物线虫病害。线虫对植物的危害及其发病过程与昆虫咀嚼植物造成的机械损害不同,在摄取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之前,线虫往往先通过食道腺将含有多种酶的分泌物,注人受害细胞,通过分泌物的毒害作用,寄主植物内部发生一系列生理病变和组织病变,在外部出现症状。

植物线虫病害的症状与线虫的为害习性有关。大多数线虫侵染根、根茎、块根、块茎和鳞茎等地下部,在根部引起显著的外部病变,包括根结、粗短根、发根等症状,而在地上部也会表现叶片褪绿和黄化、植株矮化、严重时甚至枯死等症状,这类线虫通常和土壤中其他的病原生物共同作用,通过复合侵染而造成复合症状(如短体线虫和些土壤中的细菌引起植物根部的腐烂);有些线虫只为害植物的地上部,如垫刃类线虫中的粒线虫属、滑刃类线虫中拟滑刃线虫属的水稻干尖线虫和伞滑刃线虫属的松材线虫等,造成茎叶变形、叶片的环死和变色、种瘿、叶瘿以及恭菩等明显的地上部症状。

植物病原线虫的一般诊断要点:

(一)田间分布及症状观察

植物病原线虫在田间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因此当观察到田间出现局部的植株黄化、矮缩以及根系生长不良等现象时,可以初步确定是病原线虫所致或与线虫的危害有关。对于一些常风的线虫病害(如根结线虫病、胞囊线虫病、小麦粒线虫病和水稻干尖线虫病)根据症状直接就可以做出肯定的诊断:而对于大多数的线虫病害,并不形成特异性症状容易与生理性及其他传染性病害症状混淆,准确的诊断还必须依据线虫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等。

(二)线虫的分离及鉴定

采集具有明显症状的标本,对大多数线虫需采集根系及根围土壤,通过对线虫的分离和鉴定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接种实验

有时从样本中常常可以分离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具有口针的线虫。尽管寄生植物的线虫都有口针,但是并非所有有口针的线虫都是植物寄生线虫,因而要从两种病原线虫中判别哪-一种是优势病原线虫,常常需通过接种实验以确定线虫的致病性或哪一种线虫是优势病原线虫。

植物病原线虫有内寄生的和外寄生的两大类,在内寄生一-类中又可分为迁移性内寄生和定居性内寄生两类。由于大多数植物病原线虫为根寄生线虫,在根部取食寄生和为害,但在地上部表现症状,即寄生部位和一些症状的表现部位不一致,这种情况下要注意采集根围样品:对于许多内寄生的线虫和危害地上部的线虫可以在病组织中分离到,但对外寄生的线虫和部分迁移性的内寄生线虫一般要从根围的土壤中分离到。

(四)植物线虫的分子诊断及鉴定

由于一些属内种的线虫形态学非常相似,单纯依靠形态学特征为依据的鉴定方法很难做出准确的鉴定,近十余年来有关植物线虫的分子诊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最突出的就是基于rDNA中ITS区的特征进行的分子鉴定,如rDNA中ITS区的PCR-RFLP或根据有关种的特异性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种的特异性扩增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